鹅肉,是癌症的催命符吗?医生苦劝:这6种肉,尽量少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2:45 1

摘要:每逢家中聚餐,他总要叮嘱家里人多添点鹅肉,儿子却劝他“咱爸,鹅肉脂肪高,你当心点。”同在候诊的阿姨凑过来悄声说:“你们看网上好多帖子,说鹅肉是癌症‘催命符’,真有那么可怕?”

深秋的午后,65岁的王大爷在社区门诊坐诊室外自言自语:“我平时就喜欢炖鹅肉,听说鹅肉清补、润燥,多吃点对身体好吧?”

每逢家中聚餐,他总要叮嘱家里人多添点鹅肉,儿子却劝他“咱爸,鹅肉脂肪高,你当心点。”同在候诊的阿姨凑过来悄声说:“你们看网上好多帖子,说鹅肉是癌症‘催命符’,真有那么可怕?”

医生听了后既诧异又无奈:世面上食品流言多,关于肉类与癌症的关系,更容易引发误解。鹅肉到底是不是健康隐患,会不会诱发癌症?

那些看似美味的肉,背后藏着哪些风险?今天我们就拆开这个“谣言盲盒”,探究鹅肉与癌症的真实联系,同时告诉你,哪些肉真该少吃,尤其是第4种很多人还蒙在鼓里

每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已经超过60公斤,红肉、白肉、腌制肉轮番登场。鹅肉因其细嫩、风味独特,近几年在许多地区逐渐成为餐桌新宠。

但网络盛传“吃鹅肉等于催癌”“鹅肉致癌风险大”,让不少老人谈鹅色变。这背后有多少科学依据?

其实,目前无权威临床证据证实鹅肉本身直接致癌。鹅肉属于“白肉”,其所含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蛋白质含量高于猪、牛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正常摄入适量新鲜禽肉(如鸡、鸭、鹅),对健康并无威胁。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是鹅肉“致癌”,而是多种肉类摄入方式和习惯,才是真正关系到癌症风险的因素,尤其是高温油炸、腌制、烟熏、加工肉类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年明确定性:加工肉类为一级致癌物,红肉为2A类致癌物

而鹅肉若“高温加工”“重盐腌制”,同样会提升患癌风险。2018年哈佛大学一份涵盖50万人、长达20年的队列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摄入深加工肉制品的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提升18%以上。

更令人警惕的是,不少中老年人存在“偏食、量大、烹饪重口”习惯,导致胆固醇、血脂、亚硝胺吸收超标,潜在癌症隐患也随之增加。所以,光谈鹅肉“致癌”是断章取义,关键还要看你怎么吃,吃多少!

研究表明,肉类摄入的形式和频率,比“吃哪种禽肉”本身更决定肿瘤风险。医生苦劝,以下6种肉类或烹饪方式,真心该远离或少吃

油炸肉排、炸鸡块:高温油炸产生杂环胺类和多环芳香烃,为公认的致癌物。其中,杂环胺的摄入与胰腺癌、结肠癌相关。数据表明,每周食用2次及以上油炸肉制品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提升约17%

腌制肉类(咸鱼、腊肉、香肠):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与消化道肿瘤强相关。广东肿瘤医院数据显示,高摄入腌腊制品的人群,胃癌发生率为正常摄入组的2.5倍

烟熏肉制品:“肉香扑鼻”其实等于“隐患满满”。烟熏过程中同样产生多环芳香烃与致癌物质,有案例报道长期食用者患食道癌、胰腺癌风险提升13%

红肉(肥牛卷、羊排、大排骨)大量摄入:红肉中的动物蛋白、血红素铁及高脂肪摄入,与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风险相关。一篇横跨亚洲和欧美的回顾性研究指出:每日过量红肉者(>150g/天),大肠癌风险增高20%-30%

高糖调味肉制品(如蜜汁烤肉、糖醋排骨):高糖环境促胰岛素分泌,长期刺激细胞易受损,诱发慢性炎症。调查显示,每周食用3次及以上高糖肉类,肥胖和胃癌风险分别提升15%和9%

深加工肉制品(火腿、午餐肉、肉松、罐头):富含添加剂、亚硝酸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研究分析,每增加50克/天加工肉制品摄入,结直肠癌风险提升18%

不少家庭以为“小孩、老人就补补腌肉、午餐肉,量少无妨”,却没注意长期累积效应。潜在危害并非立竿见影,而是“积少成多”,为未来埋下癌变苗头。

健康饮食并不是拒绝一切肉食,而是学会“量的节制”和“优选新鲜”。既然风险多源于加工方式和过量摄入,那合理选择、健康做法,完全可让肉类在生活中安全加分。权威营养师给出建议:

优先选择新鲜的白肉(如鸡、鸭、鹅)。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丰富,有益心血管;不过每日禽肉摄入量建议不超100g(重量约一根成年男性手指粗细)。每周搭配鱼虾、豆制品,均衡膳食。

烹调方式首选白灼、清蒸、炖煮、慢火煲汤。力避高温煎炸、重油爆炒。切忌腌制、烟熏、重调味,减少亚硝酸盐风险。

搭配多样吃肉时一定注意配大量蔬果、坚果、粗粮。膳食纤维有助胆汁酸代谢,可吸附并阻断致癌物质进入肠道。建议每餐肉类与蔬菜比例1:2起步。

定期检查中老年及家族有肿瘤史人群,应定期做血脂、肝功能、肠镜等健康体检,早筛查、早干预

切勿偏食虽说“无鹅不成宴”,但单一食补不可取。隔三岔五换品种,每周总肉类摄入不超350g,远比天天进补更科学。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性评估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科学研究解读》

《广东地区腌制食品摄入与胃癌风险关系分析》

来源:老张健康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