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十点,兰桂坊的街角只剩空啤酒箱;同一条巷子的内地茶饮店却还在排队。”——这是香港夜班出租车司机阿明最近常挂在嘴边的对比。2025年上半年200家老店倒闭,不少港人把希望押给“夜间经济”,想靠拉长营业时段把租金和人工再“摊薄”一次。政府也确实连夜点灯:20
“晚上十点,兰桂坊的街角只剩空啤酒箱;同一条巷子的内地茶饮店却还在排队。”——这是香港夜班出租车司机阿明最近常挂在嘴边的对比。2025年上半年200家老店倒闭,不少港人把希望押给“夜间经济”,想靠拉长营业时段把租金和人工再“摊薄”一次。政府也确实连夜点灯:2024年11月推出“香港夜飨”主题线路,一次性把17间怀旧大牌档、冰室、烧腊铺编进“夜游打卡地图”,游客凭电子券晚九点后进店,立减50港币;中环街市外墙被改成360度光影秀,每分钟闪一次“宵夜优惠码”,扫码可直接领券去隔壁车仔面店抵现金。
算盘打得响,可业绩单出来却像被泼冷水:参与商户平均晚市营业额只提高8%,连抵消电费都不够。问题卡在“人”——夜班服务员缺口高达三成,老店老板自嘲“灯光再亮,没人端菜也是黑店”。政府随后追加“夜间输入劳工配额”,允许每家参与夜飨计划的餐厅额外申请两名外劳,但必须“日薪比日班高20%”,且只能签一年。铜锣湾一家50年卤水鹅名店算过账:夜班外劳月薪2.3万港币,再加夜班交通补贴,一条鹅腿要多卖18块才打平,老板摇头,“卖不出,干脆晚上不开”。
灯牌亮不起,还有第二条路——把“夜市”搬上云端。食环署2025年2月悄悄上线“夜食直播专区”,邀请餐厅老板夜里边煮边卖外卖券:主播在厨房“斩料”,观众秒拍次日自提券,平台抽成仅5%,比主流外卖平台低一半。上线首周,深水埗一家渣咋铺卖出700份椰汁糕,店长说“像多开一间幽灵分店”,零租金,只付主播一小时300块工钱。可惜直播流量只集中甜品、小食,客单价过200港币的正餐几乎无人问津,老店想靠它cover晚市成本仍属“望梅止渴”。
更实际的数据来自运输署:为配合夜间经济,15条通宵巴士线在今年4月加密班次,平均载客量仅上涨6%,但有一半是“外卖骑手”——说明真正活跃的是“人不在店、胃在香港”的纯外卖时段。商家顺势把“夜市”切成两段:20:00-23:00做堂食,23:00-02:00转做纯外卖,厨房不停火,前厅关灯省人力。旺角一家25年港式串烧店把晚市后段改成“黑暗厨房”,关掉临街铺面,只留后门给骑手,月度电费省了12%,员工排班缩短1.5小时,老板笑说“省下来的钱刚好交外劳夜班补贴,打和”。
可见,香港政府的“夜间经济”三板斧——消费券、光影秀、劳工配额——短期只能带来“灯光秀式”热闹,真正让餐厅活到午夜的,是“外卖分段”“直播预售”这些自己摸索的“小微补丁”。老店要吃的下一顿“夜草”,不再靠怀旧故事,而是靠数据:把每晚的扫码量、外卖峰值、券核销时长拉成Excel,算出“最后一单”出现的时间,再决定几点关灯、几点让机器人拖地。能省一元,就多一元活路;省不下来的,再亮的霓虹也只是替它们办一场“体面告别”——毕竟,香港夜晚再美,也照不亮赔本的厨房。
来源:晞旿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