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饮酒误区,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喝酒,第五届“问酒”论坛在湖北武汉举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1:54 1

摘要:明明白白喝酒,喝明明白白酒,第五届“问酒”论坛日前在湖北武汉举办。论坛现场,围绕专业与生活热点交织的多个饮酒话题,酒业专家学者积极作答,为消费者解答了各种饮酒问题,既普及了正确的酒知识和文化,也厘清了饮酒误区。

明明白白喝酒,喝明明白白酒,第五届“问酒”论坛日前在湖北武汉举办。论坛现场,围绕专业与生活热点交织的多个饮酒话题,酒业专家学者积极作答,为消费者解答了各种饮酒问题,既普及了正确的酒知识和文化,也厘清了饮酒误区。

混饮醉得快在于饮用量

潮饮成为当下热门话题,混饮是潮饮的主要方式,也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方式,那么喝混饮有什么样的禁忌吗?

所谓“混饮”,既指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不同酒类之间的混合,也包括烈酒与其他软饮的特调组合。尽管混饮能带来口感与情绪上的新鲜刺激,但也常伴随醉得快和不适感。

对于混饮后为何容易不适的问题,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酿酒大师张五九表示,混饮可能会导致部分人饮用后产生不适感,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酒企在产品上市前都会内部品评,觉得好喝才会推向市场。但不同酒类混合后,成分之间可能发生反应,导致身体出现不适。”

张五九表示,单一酒类的成分本身无害,但不同酒类混合后可能产生特殊反应,从而引发不适。但这种反应同样因人而异。因此,在饮酒时,如果混饮后未出现不适且能达到愉悦效果,则可以继续混饮;若出现不适,则应避免。比如,白酒混饮啤酒,啤酒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时候能够加强酒精的吸收,这样就会比单喝一种酒醉得快。“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尝试,毕竟饮酒以娱乐为目的,无需强求混饮。”

潮饮是将酒与茶饮料、果汁饮料等不同饮品混合的饮用方式,这与传统酒种间的混饮是不同概念。江南大学原院长徐岩说,含气泡的饮料会加速酒精的挥发与吸收,这也是“深水炸弹”等饮法能快速起效的原因。他建议,年轻人喝酒首先要选对酒,其次要配好“料”,最后需要控制住量。

许多问题见仁见智,针对“混饮容易醉”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认为,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关键在于饮用量。以鸡尾酒和啤酒为例,即便酒精度数低,一旦过量饮用同样也会导致醉酒。消费者所谓“不可混酒”的体验,往往源于总摄入量过大,而非酒类混合本身。“应了解并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同时给予正确引导,而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始终是控制饮用量。”

此外,针对白酒能否冰着喝的话题,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毛健提出两点白酒加冰的影响,一是低温会改变酒的原有风味,二是冰块融化会降低酒精度。质量较差的白酒加冰后,容易出现浑浊、口感寡淡及产生水味的问题。对酒企而言,推动白酒冰饮需满足两大核心前提:一是原酒品质需过硬,确保加冰后不损伤酒的核心饮用体验;二是酒体设计需具备针对性,精准匹配冰饮人群的口感与需求。

不同酒种贮存方式不同

今年,光瓶酒受到消费者青睐,那么,光瓶酒适合收藏吗?光瓶酒该如何贮存呢?

张五九认为,酒的贮存与是否为光瓶并无直接关系,核心在于应将酒视为有生命的物质,并为其提供适宜的贮存条件。无论是何种包装的酒,都应避免极端的温度、湿度变化以及强烈的光照。他认为,光瓶酒并非仅指玻璃瓶,也包括陶瓷瓶或已做避光处理的瓶型,但所有酒类都应避免光线直射。

针对南北方气候差异对贮存的影响,张五九表示,只要避免阳光直晒等基本不当操作,贮存方法并无本质不同,关键在于为酒提供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像对待生命体一样呵护它。

徐岩表示,无论是南北方气候差异,只要避免极端环境,家中任何安全不易磕碰的地方均可存放,光线对白酒的影响也相对较小,需注意避免与樟脑丸等异味物品接触。“白酒的品质、酿造和陈酿时间密切相关,发酵期越长、陈放时间越久,品质通常越佳。消费者购酒后若不立即饮用,继续存放几年也能提升其品质,这是中国白酒的独特优势。”

葡萄酒如何保存?最佳赏味期是多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刘树文认为,葡萄酒的贮存要求比白酒更高,对温度和湿度均有特定标准,理想温度约为16摄氏度,湿度在60%—70%之间,但最关键的是应避免环境的剧烈波动,保持基本恒定即可。“与白酒不同,葡萄酒必须平放或呈45度角放置,以确保软木塞保持湿润,防止其干化后因漏入氧气而影响酒质。对于螺旋铁盖,白葡萄酒受影响不大,但红葡萄酒的瓶中熟化过程需要木塞的微量透气性,因此木塞更佳。”

针对葡萄酒的陈年潜力,刘树文表示,并非越久越好,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顶级的葡萄酒饮用的最佳品质周期持续较长,可能达到20年,甚至30年。普通的葡萄酒,最好在10年以内饮用。

早酒饮用应因人而异

早酒是指人们在清晨早餐时的饮酒行为,在部分地区的人们生活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早酒文化”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不少年轻人关注甚至专程打卡。那么,早晨起来喝酒是否有利于健康?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韩北忠解释,在特定条件下饮用早酒具有益处。首先,人们的生活遵循着规律的作息,每日的饮食与活动皆有定时。其次,不同的职业、风俗习惯及个人爱好,决定了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段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再者,酒作为一种发酵食品,与茶、咖啡类似,其饮用时间可因人而异。若早餐时感觉食欲不振,适量饮用早酒则能改善味觉体验。“只要适量,早晨饮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饮用早酒应因人而异。”孙宝国提及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早不酒,晚不茶”,即早晨不饮酒,晚上不喝茶。他表示,青海、湖北等地普遍存在喝早酒的习惯,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喝早酒。

“不仅是喜好饮酒的人会选择在早晨喝酒,从事质量工作的专业品酒师通常也会选择在早晨进行品鉴。”中国酿酒大师季克良说:“早晨头脑清醒,感觉器官更为敏锐,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和评判酒的真实质量。”

“勾兑”是保障品质的关键

在不少消费者心中,“勾兑”几乎与“假酒”“劣质酒”画上等号。那么“勾兑”究竟如何?

“勾兑”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其词性本无褒贬。季克良强调,“白酒必须要‘勾’,‘勾兑’是确保品质、提升产品一致性的必要工艺。如今,这一工艺更科学的称谓是‘酒体设计’。”他坦言,确实曾有不良商家将酒精、香精、水勾调后冒充好酒,严重扰乱市场。消费者不应因个别不法行为而对“勾兑”产生误解,正规酒厂对此工艺是极其认真负责的。

“白酒的本质就是‘勾兑’,即调酒师将不同批次、不同年份的酒进行创造性调配,以达到特定的质量等级。”孙宝国说,威士忌、白兰地等国际烈酒都采用酒与酒“勾兑”的工艺。使用酒精和香精“勾兑”的产品不属于白酒,而应归类为配制酒,“当前社会对‘勾兑’的误解,根源在于将酒精香精‘勾兑’的配制酒错误地等同于白酒。”他指出,“勾兑”与加水降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应混淆。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表示,由于不同季节、班组、车间、轮次及贮存年限的基酒在感官上存在差异,必须通过“以酒勾酒”的方式,将这些差异转化为稳定且不断提升的品质,这正是“勾兑”的核心目的。

消费者之所以有“勾兑”等于假酒的错误认知,宋书玉解释:“在酒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些品牌为了营销,运用一些词汇来标榜酒的优劣。其实,这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多误区,‘以酒勾酒’和‘三精一水’是不一样的‘勾兑’。”

从饮酒常识到厘清误区,这场深度的科普对话,不仅让酒知识走出行业圈层,更走进了大众生活。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