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城事|管道之下,桥梁之上:他用三十年见证市政变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1:50 1

摘要:在成都,有这样一群城市工作者,他们曾奔走在街头巷尾,默默守护城市的整洁与秩序。他们将青春融入城市的发展,用奉献见证城市的变迁。重阳节是敬老的节日,我们将通过《重阳·城事》系列报道,带您走近几位退休城管同志代表,记录那个时代的记忆,讲述那些平凡而光荣的人物故事。

在成都,有这样一群城市工作者,他们曾奔走在街头巷尾,默默守护城市的整洁与秩序。他们将青春融入城市的发展,用奉献见证城市的变迁。重阳节是敬老的节日,我们将通过《重阳·城事》系列报道,带您走近几位退休城管同志代表,记录那个时代的记忆,讲述那些平凡而光荣的人物故事。

10月24日清晨,霜降已过,成都的空气里多了几分凉意。薄雾笼罩的沙河公园里,72岁的邝平光正慢步在河畔,像往常一样以晨练开始新的一天。

“我参加工作40多年,从城市下水道修起,到后来负责道路桥梁的管理维护。哪个地方水好、植被好,我都一清二楚。”邝平光说。

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曾是成都城市建设一线的“老道桥人”。从下水道到立交桥,他把半生交给了城市的沟渠与桥梁,用坚守与细心,守护着成都的稳与安。

那时候的成都

下雨就是考验

1979年,26岁的邝平光来到了当时的成都养护管理处的养护三所,从事排水管道的新建与维护工作。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与城市下水道为伴。

那时的成都,城市处于粗放管理阶段,一个养护管理处要承担道路、排水、人行道、市政设施等多项工作。邝平光就在这样的岗位上负责城市下水道的维护。“当时很多人觉得我们就是掏阴沟的,还瞧不起我们。”邝平光笑着说。

彼时的排水系统尚不完善,下水道只是地底挖出一条水槽再用砖块铺就的砖沟。“我来的时候已经算好一点了,早些年的老前辈们,遇到淤堵,还得钻进只能容一人匍匐前行的下水道去清淤。”邝平光回忆。

金河水系,老成都的排水系统。图源网络

这样的砖沟排水能力有限,一遇暴雨城市就容易内涝。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成都成立了“干道指挥部”,开启了排水系统的大规模改造,专门负责主干道与水系建设。

邝平光和同事们穿梭在工地与沟渠之间,为城市修建地下排水管道。成都的地下排水系统也由砖瓦沟渠迈向钢铁管网,这是如今成都地下排水管网系统的雏形。

要管桥

就得对桥烂熟于心

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管理职能也在逐步细化。邝平光所在的单位于2000年前后被分设为排水管理处、道路桥梁管理处等多个部门。邝平光被调入道路桥梁管理处,从此直到退休,他的工作都与道桥为伍。

“要管桥,就得对桥的情况烂熟于心。”邝平光说。当时成都有跨河桥94座,立交桥12座,人行天桥11座,为了尽快摸清成都桥梁的家底,他几乎每天奔波在桥与桥之间,记录着修建年代、结构、材质、养护情况,每一座桥的档案,他都了然于胸。

夜间巡查桥梁的邝平光

2006年后,邝平光成为全市桥梁巡查与维护的负责人之一。那时成都城市发展迅速,新桥不断建成,旧桥也进入高频维护阶段。

管理桥梁多年,邝平光仍对桥梁巡查没有一丝松懈。在邝平光的心里,虽然每日巡查,每日记录,看起来略显枯燥,可这些每日巡查记录,不仅是桥梁的管理档案,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为桥梁维护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成都桥梁管理维护最为坚实的基础。正是凭借这种严谨细致、时刻绷紧安全弦的态度,让他在2007年及时发现了一处严重安全隐患,避免了一次重特大桥梁安全事故的发生。

桥没事

心里才踏实

2007年的一个早晨,邝平光在营门口立交桥巡查时,发现桥面出现一条长二十余米、最宽处四五厘米的裂缝。起初,他以为只是热胀冷缩造成的表面裂开,便安排工人修补。但当他当天下午再去复查时,却发现新修补的路面再次开裂。

“那一刻我就知道,问题不在表面。”邝平光立即上报,建议封桥检修。

在接到上报信息后,桥管科、交通大队等部门都来到了现场,可在是否要封路检修这个问题上,大家却犯了难——营门口立交桥是当时成都通向郫县的重要交通枢纽,一旦封路势必会对市民出行和城市交通造成很大影响。这条裂缝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它是否到了需要封桥检修的地步?

面对疑虑,邝平光坚定地分析:“桥面反复开裂,说明结构深层出了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最终,现场各部门一致决定立即封桥。当天夜里,问题路段果然发生垮塌。幸而封桥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营门口立交桥垮塌后,邝平光参与检测抢修工作。邝平光(左三)。

那次经历,让邝平光更加坚信,桥梁巡查没有小事,任何一次细微的异常,都可能关乎整座城市的安全。自那以后,他对巡查的标准愈加严格,无论风雨晴霾、白昼黑夜,从不懈怠。

这种对安全的敏锐和坚守贯穿邝平光的职业生涯。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邝平光在简单安顿好家人后,就带领同事们连夜对全市桥梁进行安全检测。那段时间,他们几乎天天加班到凌晨。“桥没事,心里才踏实。”邝平光说。对他而言,桥梁管理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份让市民安心的责任。“有时候孩子都说,爸爸怎么老不在家。我只能笑笑。”

桥梁是城市的骨架

我们是守桥的人

三十多年职业生涯,邝平光从维护下水管道的青年,变成了带队巡查的道桥老职工。城市在变,他的脚步却始终在路上。

他见证了成都的“排水革命”,从明沟到管网,从沙河整治到九里堤防洪;也见证了桥梁建设的飞跃,从城市立交的稀缺,到如今高架成环、立体通行的格局。

2008年,邝平光获四川省2007年度城市市政建设先进工作者“十佳标兵”荣誉称号。

2010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3 年,邝平光正式退休。

退休前的最后一天,邝平光仍照常巡查着各个桥梁,从青龙场立交桥到二环路府青路立交桥,再到红星跨线桥……

回想三十多年的工作,他最大的感触是“责任”。“桥梁是城市的骨架,我们这些人就是守桥的人。”

如今,成都的桥梁除了人工巡查,还有智能系统监测、无人机等设备实现远程巡查。城市更加现代化,但邝平光那一代人的坚守,仍然是这套体系的精神基石。

如今,当车流疾驰于桥上,当雨水顺畅流入地下管网时,那些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努力,依旧默默闪光。

成都这座城的故事,不仅写在高楼之上,也写在桥下、沟渠里、每一条被守护的道路上。而一个个如邝平光的奉献者,就是那一段安静而坚实的注脚。

来源:成都城市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