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核动力导弹测试成功!无限航程颠覆防御,全球战略平衡重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1:23 1

摘要:10月21日,一枚奇特的导弹在俄罗斯天空划过了14000公里的轨迹,持续飞行约15小时,最终准确命中目标。

10月21日,一枚奇特的导弹在俄罗斯天空划过了14000公里的轨迹,持续飞行约15小时,最终准确命中目标。

这款名为“海燕”(Burevestnik)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了它的“决定性试验”。

格拉西莫夫向普京保证,这还远未达到该导弹的能力极限。

它的性能特征足以保证“在几乎任何距离上对受到严密保护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海燕”导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在于其采用的核动力推进系统,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导弹的动力模式。

与传统导弹依赖化学燃料不同,海燕使用一个小型核反应堆,空气从进气道进入后流经核反应堆被加热,形成高温高压气流从喷口喷出产生推力。

法国战略与国防研究所专家阿莫里·杜菲解释:“这显著延长了飞行时间和射程。就像一辆每百公里消耗更少的汽车。”

这种动力系统的革命性突破,使“海燕”理论上可实现“无限航程”与“超长留空”。

中国军事专家兰顺正指出,这种导弹可以“持续飞行数天至数十天,理论上可持续飞行一个月以上”,形成一种“空中永动机”式的存在。

这种能力不仅代表着技术飞跃,更颠覆了传统的核威慑模式。

导弹的飞行高度同样值得关注。

杜菲补充道:“它的目的是长时间低空飞行,高度在15至200米之间,这使探测变得复杂。”

这种低空飞行能力,结合其可能“从俄罗斯起飞,绕道拉丁美洲,然后从防御较弱的南部进入北美”的路径选择,对现有导弹防御系统构成了全新挑战。

“海燕”导弹的出现,标志着核威慑思想的历史性转向:从追求绝对速度到注重绝对渗透。

兰顺正专家认为,这实现了从“瞬时打击”到“延迟渗透”的战略路径创新。

具体而言,“海燕”放弃了传统直线快速突防,转向曲线绕行渗透。

它利用地球曲率与长航程优势,从反导防御系统的缝隙间缓慢穿越。

其核心逻辑是“不求快但求稳”,以时间换取更高突防成功率。

法国核专家赫洛伊斯·法耶特分析了其可能的战术应用:“凭借其机动能力和无限射程”,它可以用于“在传统导弹攻击前,骚扰和削弱导弹防御”。

这种与其他导弹系统的配合,可能大幅提升俄罗斯的战略打击能力。

南非开普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兹韦莱图·乔洛贝将“海燕”视为核多极化新阶段的标志。

他评论道:“我们不再处于一个拥有核能力的单一强权的世界……俄罗斯确实拥有可以匹配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能力。”

与核潜艇相比,“海燕”隐蔽性更强,机动范围更广;这种核巡航导弹“一天之内可绕到地球另一端”,探测难度更大。

兰顺正强调,这种导弹改变了核军控底层逻辑,对现有反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可能引发军备演变。

“海燕”导弹的研发并非全新项目。

根据报道,该计划始于2001年12月,由诺瓦托设计局承担开发工作,多年来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直到2018年3月,普京才正式对外承认了这一武器的存在。

研发之路充满挑战与挫折。

2019年8月8日,在阿尔汉格尔斯克试验场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导致五名俄罗斯测试专家丧生,并一度使距离现场30公里处的辐射读数升高。

这次事故普遍被认为与“海燕”导弹试验有关。

西方分析人士估计,莫斯科已进行了数十次试验,但被认为“只有一两次”成功。

这也解释了为何俄罗斯军方对最近的这次成功试验如此重视。

普京在视察俄罗斯联合部队集群指挥所时,称“海燕”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

但他也坦言,要使该武器投入使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普京已下令为“海燕”的部署准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并明确其武器级别及潜在用途。

对于“海燕”导弹的成功试验,国际社会的反应颇为复杂。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测试后表示:“我没有通过外交渠道听到任何反馈。大家都安静了。”

这种沉默可能意味着各国正在评估这一新武器的真正影响。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试图淡化该武器对俄美关系的影响:“新武器系统的开发,包括‘海燕’,是由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指导的,并继续加强其安全。”

他特别强调:“这里没有什么可能或应该‘紧张’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关系”。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应较为直接,称这些测试“不合适”,并表示俄罗斯应该专注于结束与乌克兰的冲突。

这与他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致。

法耶特专家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观点,他认为“海燕”导弹是“一种企图由普京继续在核和导弹防御问题上消耗特朗普”。

他解释道:“普京有兴趣说服特朗普,他绝对需要一个‘金穹顶’(美国计划中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个项目将需要大量资源。”

中国专家兰顺正则预测,这种“比较新颖的模式会引起各方面更加注意”。

未来不排除其他国家跟进发展类似系统,推动核威慑理论进入新阶段。

尽管“海燕”导弹在测试中展现了惊人性能,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它离真正的实战部署还有相当距离。

法耶特明确指出:“导弹尚未投入使用,目前没有任何部署基础设施,也没有其使用准则。

目前公开的估计表明,该导弹可能要到2027年左右才能投入实战部署。

这意味着它目前的战略影响更多是象征性的,而非实质性的。

关于该导弹的实际性能也存在一些质疑。

法耶特指出,“海燕”导弹相对较慢,这会影响其机动性。

此外,有军事观察家指出,俄罗斯的洲际导弹试验并非每次都成功。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放射性污染风险。

杜菲认为:“导弹一旦反应堆激活就有放射性。如果你靠得太近,就会暴露在辐射中,这意味着......你将无法进行太多测试”。

然而法耶特提到,最近的测试似乎没有造成任何放射性危害。

“挪威辐射监测机构没有检测到任何异常,即使测试经过了其探测区域”。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监测站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海燕”导弹的测试成功,正值美俄关系微妙时期。

拉夫罗夫在外交场合表示,俄美关系的进展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对话已经恢复”。

但他也强调,莫斯科需要保证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能带来具体结果”。

在军控领域,《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前景不容乐观。

拉夫罗夫坦言,延长该条约“早已不在考虑范围内”。

他表示,俄罗斯正在等待美国对其新START条约倡议的“官方积极反应”,“以便他们也同意单方面遵守START-3条约中规定的数量指标”。

拉夫罗夫强调,要达成替代《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新条约,需要“俄美关系出现根本不同的氛围”。

而“海燕”这样的新型武器,无疑给本已复杂的军控谈判增添了新的变数。

乔洛贝教授警告说,“美国(并没有)为这样的情况做好准备”,他指出美国最近的战争都是针对叛乱分子,而不是同等的核国家。

在未经测试的系统上过度自信,可能会使言论变成代价高昂的误判。

“海燕”导弹的试验成功,不仅是军事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声地缘政治的惊雷。

它宣告了核动力巡航导弹从概念走向实战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提醒世界:战略平衡正在悄然变化。

普京在宣布这一成就时,不忘强调“俄罗斯的核盾牌已证实其可靠性”。

而在莫斯科的决策者们看来,可靠的核威慑始终是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

随着“海燕”导弹未来几年可能投入实战部署,全球战略平衡将面临新的调整。

这款能够绕过现有导弹防御系统、具备“无限航程”的核动力导弹,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的战略安全边界。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