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离开家乡,我对家乡了解不多,真是个不合格的鄂尔多斯人。同样在18岁离开的还有我的高中、我的同学。仿佛无比漫长,又仿佛只一瞬,毕业已是30年。
30年 再见青春又见你
作者/姬卉春
高中同学海燕要当婆婆了。发来请帖,我脑子里想着“一定去”,手上立刻点开百度地图。
包头——鄂托克前旗,438公里,开车需要5小时。我第一次知道鄂尔多斯居然这么大。
18岁离开家乡,我对家乡了解不多,真是个不合格的鄂尔多斯人。同样在18岁离开的还有我的高中、我的同学。仿佛无比漫长,又仿佛只一瞬,毕业已是30年。
“一晃30年,回想当初我们相见时都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而今已到了我们给孩子娶聘的年龄。感觉只是一回头,我们就变老了。海燕同学是我们班第一个给孩子办婚礼的人,我们一起恭喜和祝福她们一家。恰逢我们高中毕业30年,希望大家尽量抽时间,我们一起相聚在鄂托克前旗。”很快,热心的郝同学就建了群,发出群公告。大家一阵唏嘘,不由感叹时光之快。
但毕竟人到中年,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有孩子考试的、有周末值班的,还有无奈阳了的……最终,18人成行。大家租了辆大巴,从达旗出发。
当天巧遇六一儿童节。郝同学给大家准备了酸奶水果小零食,王同学给大家准备了红领巾和棒棒糖。相聚的喜悦,加上红领巾营造的氛围,车里瞬间就炸了。大家系上红领巾、手拿棒棒糖,感觉是一群小朋友要集体去春游。
12点半,快乐大巴准时出发,最强大脑现场版开始上演:我那会儿前面坐的谁、后面是谁、谁说过什么、那个啥啥啥、那个谁谁谁……没有一张嘴是闲着的。我惊讶、佩服并感动于他们了不起的记忆力。
原本计划上车就补觉的我,在5个小时行程里硬是没睡一秒。因为我不是在车上,而是在移动的KTV里。每个人都踊跃发言,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现状,有唱歌的,还有唱儿歌、讲笑话、背童谣的。
真诚、纯真、热烈,忘了年龄。
我们曾在最好的年纪相遇,见证了彼此的青春。只是同学相聚吗?也是与青春相聚、与自己相逢。
车里一路欢声笑语,窗外一路草原美景。傍晚抵达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直接坐上酒桌。我那点点小酒量,还没等到鄂托克前旗著名的“抠三敬二”,泪蛋蛋就忍不住地掉在了酒杯杯里。
不是难过,不是伤心,每一颗都是又咸又甜的感动。
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着友谊。”我也想说,这么多年我能挺过一关又一关,迈过一坎又一坎,也全靠着友谊。每一个慌乱无助的时刻,都是靠朋友们的帮助熬过来的。原来,“同学”二字,一直都是我的通行证。
这一夜,吃、喝、说、唱……直到凌晨。激动起来,有同学和大家约定:“我儿子结婚,你们都得来,一个都不能少。”
大家问:“你儿多大?”“8岁!”同学们,任重道远啊!
第二天上午,“春游”开始。首站打卡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我这个不合格的鄂尔多斯人第一次知道“三段地”: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被誉为草原上的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桥头堡,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和重要组成部分。三段地工委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然后路过当地最大的景点大沙头,不用买票进景区,一群人在大门口光拍照就能玩到嗨。玩到口干舌燥正好回去吃席喝大茶。
我第一次知道,鄂托克前旗的“大茶”是红茶,不是奶茶,泡茶的肉是牛肉,不是羊肉。
鄂尔多斯,是我出生的地方,更是我肠胃的家乡。我喜欢一切鄂尔多斯的地方饮食。当有同学说从不吃羊肉时,我这个天选鄂尔多斯人,一边同情地看着她,一边往茶里放奶皮、放黄油、放果条、放牛肉……连干5碗。她们同情地看着我,一边找袋袋,一边装袋袋,把桌上的大肉都塞给了我。
我知道“羊背子”是蒙古族待客的最高礼仪,但我第一次知道,“羊背子”与烤全羊的区别,也第一次知道鄂托克前旗的羊背子竟然是风干全羊,可谓最高礼仪的PLUS版。这哪是吃席聚会,简直是我的研学之旅。
短暂相聚,又到别离。
30年过去,山河依旧,草木深深。中年人的经历不外乎就那么些,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沟沟坎坎……其中滋味,不言自知。
但这两天是真开心。有人说,把家里的一地鸡毛都忘光了。有人接话:回去做成鸡毛掸子!众人大笑,直笑出眼泪。
那一刻,时光倒流,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回到初识你们的我最好的青春里。
作者简介
姬卉春,包头市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6年。自办微信公众号《姬姐分享》。原文刊发于《包头日报》花雨版
花雨版投稿邮箱
bxrjjhc@sina. com
期待你的精彩故事!
编辑丨姜卉
来源:包头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