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3亿美金血亏1亿,好莱坞的造梦机器彻底生锈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3:59 2

摘要:有时候我会琢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不是好莱坞最后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明星”了?

有时候我会琢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不是好莱坞最后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明星”了?

就是那种,名字本身就是票房号召力,观众会说“走,去看小李子的新片”,而不是“去看那部讲太空的、或者打怪兽的电影”。

这感觉越来越强烈。

去年夏天,哈里SON·福特老爷子,八十高龄,戴上牛仔帽,又挥起了鞭子。

《夺宝奇兵5》。

情怀?拉满了。经典IP?鼻祖级别的。迪士尼的S级项目,成本砸了快3亿美金。结果呢?全球票房扑得悄无声息,算上宣发,据说亏损超过一个亿。

一个亿美金,就这么打了水漂。

那可是哈里森·福特啊。他在银幕上冒险的时候,今天的好莱坞高管们可能还在穿开裆裤。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好像不买账了。他们对这个白发苍苍的英雄,和他那套老派的冒险故事,没什么感觉。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大家都在说“巨星断层”,可问题好像不只是后继无人。

看看新生代里最火的“甜茶”,提莫西·查拉梅。

他火不火?当然火。《旺卡》、《沙丘2》,一部接一部地爆。全球票房拿到手软。但是你仔细想想,观众是冲着“甜茶”去的,还是冲着“保罗·厄崔迪”和那个充满香料的沙丘世界去的?

昆汀·塔伦蒂诺有句话,说得特别狠,也特别准。他说,现在好莱坞的“漫威化”,正在杀死电影明星。观众是为美国队长买票,不是为克里斯·埃文斯。角色,成了新的明星。

演员,反而成了角色的cosplayer。

你看,甜茶和赞达亚他们,不是接不住棒,是游戏规则变了。他们被牢牢绑在各种大IP上,他们的成功,是IP的成功。他们个人的号召力,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扛起一部完全原创的、没有特效和情怀加持的电影?

没人敢打这个包票。

所以,当老派巨星的情怀牌失灵,新一代又被IP“绑架”,好莱坞手里还剩下什么?

特效。视觉轰炸。

去年另一部大片,《闪电侠》,就是个典型。多元宇宙,情怀回归(迈克尔·基顿的蝙蝠侠!),概念玩得飞起。结果呢?故事讲得一塌糊涂,特效也被群嘲,尤其是那个著名的“CGI婴儿”场景,简直成了年度笑话。

这部电影,就像马丁·斯科塞斯说的那样,它根本不是“电影”(Cinema),它就是个“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

而且还是个出了故障的游乐设施。

观众的眼睛,早就被各种视觉奇观喂饱了。当故事和情感是空的时候,再炫的特效,也只剩下空洞和廉价。

连迪士尼自己的CEO鲍勃·艾格都出来承认了。他说,过去几年,为了给流媒体填充内容,他们“过于追求数量,而非质量”,尤其是在漫威和星战系列上,稀释了品牌价值。

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分量可太重了。这几乎等于官方认证:我们引以为傲的IP流水线,出问题了。

好莱坞,这个庞大的造梦机器,好像真的生锈了。它还在隆隆作响,生产着一部又一部看起来差不多的产品,但内核,那个最动人的部分,正在被一点点掏空。

但你说,电影就这么完了吗?

也不是。

去年有部日本电影,叫《哥斯拉-1.0》。

成本多少?不到1500万美元。连《夺宝奇兵5》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结果它拿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把《银河护卫队3》这种好莱坞顶级制作都给干趴下了。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金,赚翻了。

为什么?

它没搞什么复杂的宇宙,也没堆砌明星。它就老老实实地讲了一个战后日本,普通人在哥斯拉带来的绝望阴影下,如何重新寻找希望和尊严的故事。那份发自内心的恐惧,那种对生命的渴望,跨越了所有文化和语言。

还有一个叫A24的工作室。

《瞬息全宇宙》、《月光男孩》。都是奥斯卡最佳影片。他们专拍一些中低成本、风格强烈的原创电影,不依赖大明星,反而捧红了一批新面孔。

你看,好故事,真诚的情感,这才是电影真正的魔法。

这才是观众真正想看的东西。

说到这,我想起去年好莱坞那场惊天动地的大罢工。编剧和演员,联合起来对抗整个制片厂体系。

很多人以为他们只是为了涨工资。其实,那份诉求清单里,最核心的一条是:限制AI在创作中的使用。

这才是最让人后背发凉的地方。

当制片公司的老板们,已经开始盘算着用AI来写剧本、生成形象,来替代那些“昂贵又麻烦”的创作者时,这场危机,已经不只是关于钱,或者关于某几部电影的票房成败了。

这是关于,人类的创造力,我们讲故事的本能,是否正在被一种更高效、更冰冷、更没有灵魂的东西所取代。

那些走上街头的编剧和演员,他们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饭碗抗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为哈里森·福特们所代表的那个“明星时代”守灵,也是在为《哥斯拉-1.0》那样的情感共鸣,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守的,是电影的魂。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