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7日,“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黔东南专场在贵阳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黔东南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持续优化文化生态,激活文化动能,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月27日,“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黔东南专场在贵阳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黔东南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持续优化文化生态,激活文化动能,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要求,该州深入实施文化遗产名录保护等工程。在法治化保护上,颁布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法规。在制度化保护上,设立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中心,整理出版40余部丛书,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多次获全国推广。在数字化保护传播上,启动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8个项目及35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在今年的丹寨非遗周期间,全新推出“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前沿科技让传统非遗焕发全新活力。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计划乡加退村拍摄的苗寨景色(无人机照片)。李长华 摄
同时,黔东南州持续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和管理,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全州评定国家级传承人65名、省级传承人170名、州级传承人394名。加强新生力量培育,支持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苗绣、蜡染等特色专业,推动1000余所学校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通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