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访谈 | 叶辛:一位作家对贵州文旅传播的情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0:48 1

摘要:10月13日至19日,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叶辛,带着他的散文新著《情在贵州山水间》,以“跟着叶辛游贵州”为主题,深入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安顺、贵阳等地,与文学创作者、文学爱好者、文旅从业者、读者等群体,分享他抒写这部情感之书的经历和感

10月13日至19日,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叶辛,带着他的散文新著《情在贵州山水间》,以“跟着叶辛游贵州”为主题,深入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安顺、贵阳等地,与文学创作者、文学爱好者、文旅从业者、读者等群体,分享他抒写这部情感之书的经历和感受,传递对贵州文旅融合的文学表达。记者在一周的时间里跟随叶辛四处探访,并请教交流,触摸到了一位对第二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文学家的温暖心怀。

贵州情义呈现更多文学表达

《情在贵州山水间》用中英文双语表述,7月在贵州省图书馆首发。作为贵州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叶辛在系列新书分享活动中,都在强调文字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价值。用叶辛的话说,他的年轮是与贵州的发展步伐同频共振的,虽已届77岁高龄,但他续写贵州的冲动依然强烈。为了扩大阅读面,还做了中英文对照的解读。

贵州山水风情是叶辛心中的暖意。

记者:您在贵州过的77岁生日,首先向您表示祝福!可不可以这样说,出版《情在贵州山水间》这部散文集,也算是一份献给自己献给贵州的礼物?

叶辛:其实这是一部关于贵州旅游景区景点的散文合集,收录在其中的21篇文章都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为什么叫《情在贵州山水间》呢?因为所有文章写的都是贵州的山水风情。贵州提出了“黄小西吃晚饭”,我觉得有必要做一点什么,以表达自己对贵州的情感,于是我把与这个说法相关的文章搜集起来,交给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本散文集。

记者:从贵州到上海,从上海到贵州,看似来来往往的人生旅程,包含着一份深厚的情义。多年来在贵州的走动,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叶辛:1969年我从上海赴贵州修文县插队,在贵州工作生活20余年,曾参与湘黔铁路建设。可以说,我与贵州共同走过那些艰难的岁月。看着贵州越来越好,我觉得心里暖暖的,我这个“家人”在外边说话也多了很多话题。2015年贵州县县通高速公路时,坚定了我走遍贵州88个县的决心,我想用脚步丈量贵州这片土地,用目光捕捉贵州的多彩,用笔写下贵州的温度、宽度和厚度。

记者:多年来,您几乎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探访无数苗乡侗寨,见证了包括文旅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黄小西吃晚饭”,您怎么看?

叶辛:“黄小西吃晚饭”这个提法很妙,它借用谐音,把“黄果树、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几处著名景区连接在一起,既接地气又能让人产生想象。当然,“黄小西吃晚饭”不仅仅限于6个地方,它是一个泛概念,包括很多旅游亮点。贵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年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作为一个在贵州生活20余年的作家,我没有理由忽略这个变化。

叶辛(左一)与黔西南州作家交流。

平实地讲述鲜活的生活故事

《情在贵州山水间》收录21篇散文,以“黄小西吃晚饭”为脉络,结合全景照片与手绘插画,聚焦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等景观,记录贵州自然风貌、布依族民俗以及历史人文。书中既有叶辛在砂锅寨插队时期的乡村记忆,也呈现县县通高速后的城乡变迁,通过万峰林、小七孔、赤水丹霞等地质景观,展现贵州文旅特色。

记者:您写了那么多关于贵州的文学作品,《情在贵州山水间》这部散文集只是其中的一部。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深刻的感知和浓郁的情愫,很难写出动人的篇章?

叶辛:这本书涉及山水、人文、民族、风情、风物等内容,这些都和已经与我结缘55年的贵州有关。没有深厚的情缘,我也走不完所有的县份,也不会有激情抒写贵州。对一个地方的情感,不在于你走了多少地方,而在于你对所走过的地方有观察,有思考,有追寻。正因为我与贵州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情分,我才会经常来,经常写,并且经常宣传贵州的秀美和生动。我的文学之路始于贵州,因此可以说我的所作所为有报恩的成分在里面,或者说这是对第二故乡的一种近似于家人的热爱。

叶辛(中)接受黔东南州的媒体采访。

记者:随着这些年文旅的快速发展,贵州的山水和风情逐渐为人所知并获得赞许。无论在省外的哪个地方,话题涉及贵州,都会有人发出“贵州这些年来干得真不错”“贵州的山水风情让人沉醉其中”之类的感叹。对此,您怎么看?

叶辛:贵州的文旅之美,需要长时间去体验、去品味,短暂的走走看看,也只是浮光掠影。比如人人都知道的黄果树大瀑布,它的形成是基于什么样的地质变化?比如荔波的小七孔,它的特点是什么,它与周遭的人文气象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雷山的西江千户苗寨,在保护传承中走出一条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近几年我重游这些景区景点,又有了一些对比和思考,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对贵州山地上人和物的认识、理解,写下了这本书的许多篇什。

记者:有读者说《情在贵州山水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朴实无华,摒除技巧,文字更容易被人理解,所讲故事更易于传播。对此您如何评价?

叶辛:我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平实实地讲述生动鲜活的生活故事,展示跌宕起伏的时代画卷。尤其像《爱在荔波》《打开贵州真本书(手稿版)》《情在贵州山水间》等这些散文集,其间的文字倾向于生活化的表达。我以为,入眼入心的文学作品,不在于辞藻的华丽和技巧的翻新,而在于情感的真实和文字的恬淡。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我的这些作品,对认识和解读贵州能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陆青剑

编辑/吴蔚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陈曦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