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0日,100台中国重汽重卡在烟台港整齐列阵,即将发往沙特。随着这批车辆出海,中国重汽9月重卡出口量达到1.5万辆,再度刷新由自己保持的纪录,创下国内重卡行业单月出口新高。
2025年9月30日,100台中国重汽重卡在烟台港整齐列阵,即将发往沙特。随着这批车辆出海,中国重汽9月重卡出口量达到1.5万辆,再度刷新由自己保持的纪录,创下国内重卡行业单月出口新高。
这一佳绩不仅是中国重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国产重卡在全球市场展现强大竞争力的生动写照,背后蕴含着中国重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凭借智慧与勇气,担当起民族品牌出海的重任,引领国产重卡走向世界的深刻内涵。
深耕:出海21载,踏平荆棘之路
中国重型汽车市场的格局在经历了深入整合后,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变,一批国内自主企业由此茁壮成长,成为推动行业巨变最重要的力量,并已迈过缺乏核心制造技术的难关,迅速做大做强,完成着自身“幼蛹化蝶”般的蜕变,踏上了与世界重卡全面接轨的征程,较好地展示出了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的基因:自信心与创新力!
站在全球的视角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企业必将参与全球竞争,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做优做强品牌。因此,在行业面临颠覆性变革的今天,特别是全球商用车产业整合的大趋势背景下,客观上要求国内商用车行业按照市场的主体、产业链的需要、竞争力的提升来进行价值链的战略构建。
自2004年布局海外以来,中国重汽在出海的征程中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重汽始终稳坐国内重卡行业出口的“头把交椅”。作为中国商用车行业的领航巨擘,中国重汽凭借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加速布局海外战略落地,全面进军全球高端市场,与一流国际对手正面竞争,这为提高中国重汽的整体竞争力、全球化经营能力奠定了强大基础!
从国际重卡产品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重卡工业的发展应该积极紧跟世界的步伐,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作为“进口替代”的扛旗者,中国重汽以精工品质跻身世界一流卡车之列,从“进口替代”向“进口超越”进阶,以汕德卡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在海外市场与国际品牌正面交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让中国智造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重汽的整体竞争力和全球化经营能力。
2025年10月18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的中国重汽2025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瞩目:1-9月,中国重汽实现总收入2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整车销量33.5万辆,同比增长22.8%。其中,重卡出口销量11.1万辆,同比增长24.5%。如今,中国重汽的产品已遍布6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保有量超100万辆。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中国重汽多年来在海外市场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成为行业领军者,中国重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赖和认可。
固基:不畏挑战,把稳航行的舵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布局海外,低价厮杀、过度同质化等国内市场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在这样复杂严峻的环境下管控风险、保持竞争力、实现持续盈利,是中国重汽这样的先行者、引领者必须时刻面临的“灵魂拷问”。
以越南市场为例,越南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开展大规模基建的快速发展期,卡车市场的刚性需求十分庞大。但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水土不服”是企业出海最为常见的问题。中国重汽通过不断延伸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把“本土化”做到极致。在越南,中国重汽已在当地建设35个联保服务站点,销售与售后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境覆盖。9月,中国重汽与越南经销商携手,举办了横贯越南六大城市的巡展活动,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长期口碑,最终拿下超800台订单。到2030年,中国重汽计划将海外经销渠道数量扩展至400家,以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随着全球市场保有量的攀升和客户消费理念的升级,后市场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重汽十分注重后市场建设,已系统展开车辆融资、车队管理、二手车置换回购等业务。今年1—9月,中国重汽后市场配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重汽首次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定制化的油品、轮胎等配件产品,未来还将在海外建设63个配件中心库、前置5000万美元的配件,为全球客户推出更精准、灵活的服务配件政策。
保障供应与产能提升,出海想“稳”,既要“前端打得赢”,也要“后方供得上”。国庆节前夕,中国重汽莱芜工厂一片繁忙景象。他们收到通知,一位非洲客户急需车辆用于秋季生产,交付周期十分紧张。从销售端接收任务,工厂即刻响应,产线加班加点生产制造,整车仓储部24小时值班发交,用“重汽速度”守住了对客户的承诺。这是中国重汽专为客户建立的“销售-生产”联动快速响应机制。目前,中国重汽在国内拥有十大整车生产基地,重卡月产能最高可达3万辆。智能化工厂建设是中国重汽产能提升的重要原因。以中国重汽莱芜工厂为例,该工厂拥有国内首条AGV柔性总装线和比肩高端乘用车的杜尔涂装线,且打造了驾驶室焊接全自动化的“黑灯工厂”。
在新能源、智能驾驶等领域中国重汽表现同样亮眼。今年1—9月,中国重汽新能源整车销量同比增长300%。当前,中国重汽新能源已覆盖纯电、氢能、混合动力等多种技术路线,三电技术、整车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中国重汽还将继续聚焦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革命,不断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产品,加快L2+和L4级智能驾驶技术实现量产,深入智能座舱开发、人机智能交互等前沿领域,持续塑造竞争新优势。
未来,中国重汽计划打造更多精益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灯塔工厂”,推动关键工序自动率提升到60%以上。莱芜工厂的国际订单已占据大半,而随着需求回暖,国内市场的火热也为中国重汽出海增添了底气。在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中国重汽国内订单累计斩获超6700辆。两个市场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了国内与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的良性循环。
搏击:积极进取,拓展全球版图
面对新形势下的全球竞争,中国重汽深化营销改革与网络拓展,在越南、尼日利亚等传统优势市场,逐步将销售与服务网点延伸至二、三线城市及偏远地区,通过下沉网络、完善配件供应网络,极大提高了市场覆盖率与客户触达率。
与此同时,不断进行本地化生产与产能布局。在菲律宾,中国重汽投资建设组装厂。9月5日,首辆整车成功下线。该厂满足了底盘、货箱的本地化组装与生产需求,有效缩短了交付时间,为经销商提供了更多选择。据统计,1-9月,中国重汽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7.4%、41.5%。当前,中国重汽在全球拥有30家在运营的KD工厂,预计2030年产能将达到10万辆。南非、巴西等国家的本地化制造项目也在加速筹建。
此外,中国重汽对产品进行了本土化研发与定制,为满足国际客户的多样需求。在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萨布兰卡,中国重汽生产的工程车是最畅销的车型之一。当地客户表示,相比欧洲生产的车型,中国重汽的车辆更符合需求,而且性价比高、服务效率高,优势十分突出。未来5年,中国重汽计划投入超4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并组建一支超8000人的专业化研发团队,同时单独设置海外产品研发机构,定制化开发产品。
在拓展新市场与业务领域扩大自身基本盘的同时,中国重汽还主动拓宽“新航道”。1-9月,中国重汽在中东市场销量增长28.7%,高端市场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近几年,中国重汽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与领先行业的技术实力,以及独树一帜的造型设计,在国际赛事和展会上大放异彩。德国汉诺威车展上全新升级的黄河重卡、亚冬会上的豪沃超高清转播车、国际赛场上的汕德卡等,都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借助重卡出口优势,中国重汽将进一步拓展轻卡、矿卡、皮卡、VAN等业务,真正建立起覆盖全系列商用车的强大产品矩阵。
中国重汽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在极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各类商用车型的需求,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同时更好地抵御因放开外资比例而受到国外重卡巨头“入侵”带来的行业冲击,为早日实现“走向高端,争创世界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中国重汽用冲劲、干劲,用亮丽的成绩,在行业内树立起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新标杆。
据了解,今年中国重汽重卡出口销量预计将突破15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重汽坚定提出,到2030年,计划出口重卡25万辆、轻卡10万辆、轻型车5万辆、矿卡3000辆,海外后市场收入目标10亿美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重汽将推进“五大转型”——绿色化、数智化、服务化、国际化、多元化,构建“产品+服务+金融+数据”的全价值链生态。正如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正涛所言:“我们不仅要做全球商用车的‘领跑者’,更要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者’。”
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从黄河之滨到莱茵河畔,从湄公河三角洲到亚马逊丛林,中国重汽的出海之路,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它证明:唯有坚持创新、开放与担当,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重汽将继续以矫健智勇之姿,在国际市场上乘风破浪,担当起民族品牌出海的重任,为全球商用车行业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重汽正以矫健之姿,书写着民族品牌“鹏程万里”的新篇章。(企业家日报记者 赵 健)
来源:中国企业家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