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粹德国在1933年-1945年间通过种族清洗政策迫害了大量科学家,尤其是犹太裔学者。据统计,约50万犹太难民逃离德国,其中13万人(包括多数犹太科学家)流亡美国。
图1 蓬乱发型和幽默头像已经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
在展开爱因斯坦这段波澜不惊的故事之前,我们先了解纳粹德国对自己国家的科学家和学术界都做了什么?
纳粹德国在1933年-1945年间通过种族清洗政策迫害了大量科学家,尤其是犹太裔学者。据统计,约50万犹太难民逃离德国,其中13万人(包括多数犹太科学家)流亡美国。
● 1933年4月至1936年9月:根据《重设公职人员法》《纽伦堡法》等政策,德国大学共解聘639名科学家,占师资总数的33%以上。具体分布:
▲ 自然科学家(如物理、化学)497人(占30.3%)
▲ 医学家459人(28.0%)
▲ 社会科学家(经济、法律等)392人(23.9%)
▲ 人文科学家(哲学、语言等)291人(17.8%)。
2、流亡与死亡人数● 总驱逐人数:1933-1945年间,德国与奥地利约有 2200名学者 遭驱逐。
▲ 流亡海外:1400余人(如爱因斯坦等7名诺内尔奖得主)。
▲ 自然死亡:约200-300人(因迫害导致的健康恶化或自杀)。
▲ 集中营遇害:500余人(1942年后被系统性送入集中营)。
3、影响与后续● 科学体系崩溃:德国失去了16% 的大学教师,包括 124名 物理学家和165名化学家。
● 美国受益:1933年单这一年,美国吸纳了 7 名诺贝尔奖得主,科研实力反超德国。
纳粹德国的”文化清洗“导致科学界断层,其迫害数据(解聘、流亡、死亡)经多份档案交叉验证。这一事件不仅摧毁德国学术生态,更加速全球科学中心向美国转移。
迫害不仅摧毁德国科研体系,更间接推动美国科技崛起。德国科学家海森堡等因石墨掺杂质导致原子弹研究受挫,而美国借此吸纳流亡科学家加速曼哈顿计划。
德国: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等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技术水平,化工产业更是领先全球,巴斯夫、拜耳等化工巨头在合成材料、染料等领域成果丰硕。美国:工业技术(如流水线生产)领先,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显著,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贝尔发明的电话等,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纳粹迫害导致犹太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流亡,理论科学领域人才流失严重。美国:高校和各种科研实验室吸纳欧洲流亡科学家,形成较为完善且先进的科研体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科研机构(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快速崛起。德国:在军事科技转化方面成果突出,韦恩赫尔·冯·布劳恩的佩内明德火箭中心已成功试射A3火箭,这是V2导弹的前身。亨克尔公司的He 178 在1939年完成全球首次喷气式飞机试飞,德国此时的军事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虽然在某些军事科技领域可能暂时不如德国突出,但在电子、通信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推进,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业与技术转化⭕长期领先(1958年后)1958年:美国的获诺贝尔奖总人数达到36人,远超德国(33人)。自此以后,在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上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美国诺贝尔奖总人数达423人(含科学、文学、和平奖),德国为115人。4、核心原因人才吸纳:纳粹驱逐欧洲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费米)后,美国通过“曼哈顿计划”等项目集中吸纳顶尖人才。科研投入:二战后美国建立国家实验室(如贝尔实验室)和高校科研体系,推动技术转化。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关联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他是那个时代人类“竹竿效应”的最前端,代表人类这个物种对宇宙认识的最新高度;科学家与工程师们一道开创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生活以及工作的方式,构建着人类社会运行平台所依靠“木桶原理”的底层结构,为那个时期的民众兜底。
人类可以有许多总统、总理、主席,但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且光芒四射、照耀寰宇。
爱因斯坦1933年逃离德国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紧张、危险和巨大转折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搬家,而是纳粹崛起背景下,一位世界知名科学家与一个极权政权决裂的标志性事件。
1、“天才科学家”不仅敏锐地发现了恢弘的时空,而且高度敏感于全球政治大势纳粹对犹太人的歧视、迫害,早在希特勒攫取最高权力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程度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重,但爱因斯坦还是从一些纳粹的日常表现中看到了危险。1932年12月爱因斯坦出走之前,德国政府和民众已有迫害爱因斯坦的迹象。1931年,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爱因斯坦表明了自己想要放弃德国国籍的想法。“议会的解散,经济的崩溃,纳粹分子的巷战,共和党的软弱,所有这些预示着将要到来的灾难。”在希特勒还没有执掌政权时,爱因斯坦就在考虑永久地离开德国了。1932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给爱因斯坦发出正式的邀请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一个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独立私立机构,其创始人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为了邀请当时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加入研究院,亲自与爱因斯坦会面商谈。这种邀请针对的是具有极高学术威望的人士,邀请函的发出主体是研究院的负责人,且内容涉及到工作安排、薪资待遇等正式的工作邀约事宜。爱因斯坦因感受到德国纳粹势力的威胁,着手借访问和讲学的名义离开德国。1932年12月10日爱因斯坦携家人前往美国,在离开位于卡普特的别墅时,他对妻子艾尔莎说了一句充满不祥预感的话:“临走前多看一眼吧,你再也看不到它了。”这表明他已经敏锐地预感到,由于德国的政治局势,他们可能无法再回到这个家。1933年1月初,爱因斯坦抵达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在加州理工学院停留期间,他主要与同事们讨论新的科学发现、理论、实验和仪器等。他还与数学家瓦尔特·迈耶一起乘坐豪华邮轮出游。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宣誓就职成为德国总理,标志着纳粹时代的正式开始。作为一名著名的和平主义者、民主支持者和犹太人,爱因斯坦自然成为了纳粹政权的眼中钉,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党媒《人民观察家报》便发表了一系列攻击爱因斯坦的文章。1933年2月底,纳粹人员两次搜查了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寓所,之后又搜查了三遍。这座寓所位于柏林哈伯兰街5号(现为8号),从1917年至1932年爱因斯坦一直住在这里。1933年3月2日,爱因斯坦遭到了纳粹党报《人民观察家报》的猛烈抨击,称其理论为“犹太邪教”。1933年3月10日,爱因斯坦发表“不回德国”声明。他在美国发表讲话:“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只愿意生活在一个政治自由、宽容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里。言论自由和书面发表政治意见的自由也是政治自由中的一个部分,尊重个人信仰是宽容的一部分。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在那里,特别是那些以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为事业的人正惨遭迫害。”1933年3月中旬,爱因斯坦在美国待几个月后,拒绝了德国大使让他返回德国的命令,而是按照原本的计划乘船返回欧洲。在回欧洲的途中,他得知了更多来自德国的令人担忧的消息,那些在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他彻底打消了回国的念头。1933年3月至1933年9月,爱因斯坦避居比利时:爱因斯坦从美国返回欧洲,抵达比利时,之后他在比利时的海滨度假胜地德汉姆(De Haan)待了大约六个月。在此期间,他在比利时警方的严密保护下生活,每天会在海滨长廊或沙滩上散步,还会在酒店的露台喝咖啡。此外,爱因斯坦因曾在布鲁塞尔参加会议而结识了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和王后伊丽莎白,他与王后都热爱小提琴,甚至一起演奏过。德国政府宣布爱因斯坦为“德意志的敌人:爱因斯坦的名声使他成为了一个特别显眼的靶子,1933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后,德国境内流传一个名为《尚未处决》的宣传册,将爱因斯坦同德国的众多“国家公敌”并列。在“犹太电讯社”发表标题为《Nazi Press Lashes Einstein, Laski, Zionists; Warns Britain Against Boycott》攻击爱因斯坦的文章,副标题称“犹太爱因斯坦扮演殉道者”,该文章报道了纳粹刺客悬赏爱因斯坦人头的消息。1933年3月28日:爱因斯坦在比利时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交了辞呈,他在信中表示鉴于德国目前的事态,无法再依赖普鲁士政府。1933年3月28日:爱因斯坦在比利时向德国领事馆提交退出德国国籍的声明,宣布放弃德国国籍。1933年3月29日:帝国特派员向文化部要求,就爱因斯坦发表反对第三帝国言论的新闻报导进行调查。1933年4月1日:德国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宣传讲话中,破口大骂爱因斯坦。随后纳粹冲锋队进驻大学和技术学院,犹太教授和工作人员被赶出研究所。柏林科学院公开发表对爱因斯坦事件的观点,称没有机会为“爱因斯坦的辞职而感到遗憾”。1933年4月7日:纳粹颁布《重设公职人员法》,爱因斯坦著作被焚毁,纳粹冲锋队以“搜查共产党武器”为借口,查抄了他在柏林卡普特的别墅。1933年4月11日:爱因斯坦的财产被没收,并遭悬赏10万马克索其姓名。1933年4月至5月:纳粹没收了爱因斯坦的银行账户、帆船,并查抄了他在卡普特的别墅。此外,1935年1月10日,卡普特的别墅被正式没收。这样,爱因斯坦分别位于柏林的寓所和卡普特的别墅这两处德国住所都被纳粹查抄没收。1933年5月10日午夜:纳粹右派学生将几万册图书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大量爱因斯坦的著作。1933年5月11日:希特勒的科学顾问菲利普·莱纳德在《人民观察家报》上撰文称,“犹太集团危及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重要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先生拙劣地生拉硬拽数学而提出的理论,其基础完全是科学童话,再加上些随心所欲的补充”,还指责那些支持相对论的科学家是在“助纣为虐”。1933年5月26日:爱因斯坦到达布鲁塞尔的德国公使馆,象征性地交还护照,宣布放弃德国国籍,完成了与祖国在法律上的最后切割,改称自己为瑞士公民。从这一刻起,爱因斯坦永远地与德国断绝了关系。1933年9月9日:爱因斯坦发现被盖世太保跟踪,于是星夜渡海到英国。纳粹对爱因斯坦的迫害是系统性反犹政策的一部分:先定性为“敌人”,再实施具体迫害(查抄、焚书等),与其辞职赴美几乎同步。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纳粹政权对科学与理性的践踏。
爱因斯坦在欧洲如比利时、英国和美国都拥有一定的避难人脉,向他发出邀请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和土耳其。具体情况如下:
土耳其:虽然没有明确资料表明爱因斯坦在土耳其有个人层面的避难人脉,但土耳其政府因看重德国犹太学者的才华,邀请了数百位德国籍犹太教授、学者,爱因斯坦曾联系土耳其首相,希望他们帮助聘用失业的德国犹太教授,土耳其的邀请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爱因斯坦的呼吁有关。比利时:爱因斯坦与比利时王室有一定交往,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曾强烈建议爱因斯坦不要返回德国,王后伊丽莎白与爱因斯坦都热爱小提琴,他们甚至一起演奏过。此外,爱因斯坦在比利时沿海度假胜地德汉时,受到了比利时警方的精心保护。但听闻有刺客在追杀他,于是再次踏上流亡之路。英国:爱因斯坦与英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林德曼关系良好,林德曼当时在牛津大学工作,他邀请爱因斯坦到牛津大学进行学术演讲。此外,英国海军官员奥利弗・兰普森邀请爱因斯坦来到伦敦,并将他安置在英格兰诺福克郡的一间秘密小屋,还安排了两名保镖保护他,但是英国也并非完全安全。美国:爱因斯坦在美国有好友兼会计利奥,利奥的家庭录像中记录了爱因斯坦在美国的生活状态。此外,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向爱因斯坦抛出了橄榄枝,为他提供了优厚的职位和研究条件。5、最终爱因斯坦选择了美国● 在比利时和英国短暂停留后,爱因斯坦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接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长期职位。
● 1933年10月7日,爱因斯坦、他的妻子艾尔莎、助手瓦尔特·迈尔和秘书海伦·杜卡斯一同乘坐“西部号”客轮,从英国南安普顿启程前往美国。
● 1933年10月17日,客轮抵达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很快在普林斯顿安顿下来。他余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再也没有返回过欧洲大陆(除了短暂的访问)。
● 1933年12月,爱因斯坦从美国前往百慕大,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并于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他一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
● 1933 年爱因斯坦遭到纳粹迫害后最终选择在美国避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一方面,他曾访问过美国,对那里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有一定了解和喜爱,美国相对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以及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支持,能为他提供安心从事科研工作的理想条件。
● 另一方面,美国拥有众多顶尖科研机构和优秀科学家,便于他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为他提供了优厚的职位和研究条件。
● 此外,爱因斯坦希望借助美国的影响力,为其他犹太难民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 爱因斯坦的“逃离”并非一场惊心动魄的夜间越境,而是一个由政治智慧、对危险的敏锐预感和果断决策共同构成的过程。
● 这次逃离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也改变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进程,使美国成为了理论物理学的新圣地。
● 历史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不清的人,命运自然是大不一样。
图2 “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