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研讨会上,深圳青年作家与专家学者共论“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0:44 1

摘要:10月24日下午,“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2025深圳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联指导,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深圳市作协协办。

10月24日下午,“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2025深圳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联指导,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深圳市作协协办。

研讨会上,多位深圳青年作家代表立足个人创作实践,分享了在都市叙事、题材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与感悟。来自北京、广州、惠州、深圳等地的文学专家学者围绕青年作家创作瓶颈突破、风格定位塑造等核心问题,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就深圳文学品牌建设、生态完善及未来方向等提出专业性建议与系统性发展思路,为城市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理论动能与实践智慧。活动由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奇云主持。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文斌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深圳青年作家是书写城市时代脉络的生力军,更是推动深圳文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近年来,深圳青年作家立足深圳沃土,以多元视角深耕都市叙事、个人经验等题材,在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等多个领域佳作频出,成绩亮眼。但同时,如何培育创作力量、推出领军人物,并推动作品“破圈”以进一步提升深圳青年作家群体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是深圳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刘文斌表示,本次研讨会正是为破解难题,搭建桥梁而生。期待青年作家们借此次契机,坦诚分享创作心得,围绕深圳叙事创新、AI时代文学表达、湾区文学合作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更盼望各位专家学者立足专业所长,以丰富的学养和经验为青年作家突破瓶颈,找准定位把脉支招,为深圳文学品牌建设与生态完善建言献策。希望青年作家们充分汲取研讨养分,潜心打磨精品力作。深圳市文联创作中心也将持续搭建优质平台,与各方携手助力深圳文学出精品、出佳作、出人才,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金琇介绍,本次研讨会系第十二届深圳文学季(2025)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搭建高质量文学交流平台,聚焦深圳青年作家创作实践,深挖深圳故事的时代内涵,探索城市文学的创新表达路径,助力新时代深圳文学创作焕发更强活力。

共同抒写深圳故事的时代表达

作为文学现场的亲历者,多位深圳青年作家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了在深圳写作的经验、困惑与思考。

陈再见在创作分享中透露,最近他正在写一部关于第一代来深创业者的长篇小说,但在写作中常有“越写越难”之感。已有十多年创作经验的他坦言,自己长期不敢直面写深圳,因为这座城市很复杂。深圳既有呈现底层生活的打工文学土壤,又有走在文学前沿的科幻小说空间,要将这两个层面融合在一个故事中却异常困难。他直言常常陷入“撕裂的感觉”,不知道哪种表达才是真实的深圳。而更深的困境在于人物塑造。陈再见特别关注身份认同问题,他以自己的兄辈为例,谈到这些人虽然在深圳谋生创业,却始终将深圳视为暂时的居所。这种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也让他难以在作品中确立人物的心灵归属。而在表达方式上,陈再见也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注意到有些青年作家常常“想得太多”,为了突破和创新,反而丢失了生活中最珍贵的“闪光点”。通过最近重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他领悟到“化繁为简”的重要性——用简洁的对话和场景,直接呈现人物命运,或许比追求技艺性的复杂表达更能打动人心。

作家邓婷(笔名金牙太太)自2018年起专注深圳题材,以律政视角创作了《我的佛系老公》《女神蒙上眼》等多部小说,展现了都市家庭生活与人情世故。邓婷的创作深受其准备司法考试经历的启发。在大量研读法律书籍与案例的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法律与人情的张力,由此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目前她的大部分小说均已卖出影视版权,其中《女神蒙上眼》等正进行影视化开发。谈及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邓婷最大的感受是必须“化繁为简”。“其实文学写作是没有太多成本的,可以用1万个字描绘一个场景,但是影视创作的时候,每1分钟、每1秒钟都是要以成本计算的。”这也促使她反思文学创作中人物对话的繁琐问题。

在杨洋(笔名安小橙)眼中,文学创作的核心意义在于完成“文学的时代表达”。她以自身在北方、上海和深圳的生活经历切入,剖析了深圳城市的双重特质:一方面是非常包容,极具生长性;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又带来空间逼仄和情绪焦虑等问题,由此,“城市回忆”与“城市寻根”等成为值得关注的主题。此外,当下媒介的多元化也引起她对“文学如何突围”的思考。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安小橙主张儿童文学创作应回归“爱和温暖”的本源,同时强调“叛逆也拥有治愈的力量”。她在新作《山芝街》系列中,通过描绘互助友爱的邻里关系,希望在轻幻想与现实对照中为儿童提供治愈的文学力量。

“我们在关注深圳时代表达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这座城市到底在发生着什么。”自2000年从广西来到深圳,尹金花(笔名西西)的人生轨迹与深圳发展紧密交织。她辗转于香港、深圳、广州三地,历经打工者、画廊经营者、金融从业者及大学教师等多重身份转型,不仅见证了城市发展,也亲历了深圳文学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变迁。她的创作聚焦城市文学与儿童文学,始终“围绕深圳”,并辐射大湾区。其早期作品《深圳没有金丝鸟》记录打工群体;近年则转向大湾区题材,如《大湾风起恰少年》展现深港少年故事,《护海少年唐小鲸》融合海洋主题与生态环保。她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深圳为基点,拓展更广阔的文学表达。

无数书写嵌成深圳文学“拼图”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创作出现焦虑与困难是正常且必要的。他直言:“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焦虑,没有创作的痛苦,写得一直很丝滑,这个作家的创作其实已经枯竭。”作家唯有经过“不断的痛苦与挑战,特别是自我挑战”,才能避免陷入“舒适区写作”。他进一步提出,正因为“青年对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感知是最敏锐的”,青年作家更应深入社会生活,捕捉真实细节,精准把握深圳的现代性;同时广泛阅读经典,避免“只谈创作计划,不谈读书”的局限。孟繁华寄望深圳青年作家在这座生机蓬勃的城市中,坚持“向生活学习,向经典著作学习”,从而茁壮成长,写出真正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认为,城市文学创作应突破外界对城市的通行看法,致力于发掘“别人所期待之外的地方”。他以陈再见的小说《好归》为例,赞赏其通过描写第一代改革开放劳动者的命运,展现了“我们所认识之外的深圳”,并认为写出出其不意之处正是小说的价值所在。他强调,作家应避免成为城市标签的复述者。当读者已通过媒体报道、报告文学或影视作品对城市形成固定认知时,文学的任务则在于呈现没有被人看到的那个侧面。而优秀的作家具备发现生活“与众不同”的“雷达”,在题材选择上突破常规,这往往是“作品成功的一半”,其他诸如技巧、观念等都属于锦上添花。

张菁谈到,如今人工智能写作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我们一步步走近的时候,会发现人工智能最难掌握和感受我们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们的文学是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这和深圳及深圳青年就有天然的联系。“当我们说到城市,说到青年,其实就意味着创造性,意味着未来性,这些也是我们在深圳青年作家的作品之中所期待看到的。”

《青年文学》主编张菁谈到,如今人工智能写作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我们一步步走近的时候,会发现人工智能最难掌握和感受我们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们的文学是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这和深圳及深圳青年就有天然的联系。“当我们说到城市,说到青年,其实就意味着创造性,意味着未来性,这些也是我们在深圳青年作家的作品之中所期待看到的。”张菁以陈再见等作家为例,阐明当代青年写作正经历身份的重建过程。这种与过去对话的“冲撞”,恰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空间。在她看来,青年作家需要具备融合的能力,既要掌握社会讯息,更需保持对信息之外的思考,在作品中构建鲜明的主体性。她寄语青年作家要直面生活,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将情感、思考力与想象力转化为文学表达。

在《文艺报》总编辑刘颋看来,深圳青年作家的创作正在构建多元而立体的城市叙事。她认为,对城市的认知如同“盲人摸象”,没有“标准答案”,而深圳文学的活力正源于每位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表达。刘颋结合自己近期担任第22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评委的经历,谈到评选过程中发现深圳“深二代”学生在写作中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方、自信和坦然”。他们书写与父辈的关系及自我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展现了新一代对城市的独特认知。她提出,青年作家的写作实际上是一个主体性逐渐建构的过程。在具体创作中,作家们无需“正面强攻”,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书写,如拼图一样共同拼出完整的深圳形象,以此最终形成对深圳的文学叙事认知,这是更具可行性与现实意义的策略。

在《文艺报》编辑教鹤然看来,当前谈到城市时,许多作品只是“从表面谈到表面”,未能触及城市文学本质。城市为什么是现代的?这是作家在进入城市文学创作之时必须思考的问题。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固然容易处理,但是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进步与丰富是读者可能更为期待的,也是作家们需要特别努力的部分,也就是说,要从关注城市物质层面的变化进入对城市文化性格的挖掘。教鹤然说,“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让他很受触动。作家可以就此着力书写“从物质层面的深圳人变成了精神层面的深圳人”这一漫长过程,这需要不断摸索。

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周西篱大致阐述了深圳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与特色。她指出,深圳网络文学呈现多元共生书写的样貌,开放、多元、奋斗、包容的城市个性和基因,为文学表达提供了多元渠道,为网络文学生长提供了丰沃土壤。现实主义和科幻的底色,作家队伍里“90后”和女性作家占比超50%,政策的引导、科技赋能与人才集聚的多重驱动形成合力,逐步将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迈向“精品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新阶段。具体体现为选材上从“幻想穿越”到“深漂叙事”转向的创新,风格特征上科技感、都市性与人文温度的融合,写作主体上女性作家重塑性别叙事范式,男性作家群体实现从“硬核现实”到“温情重构”的创作突破。周西篱认为,总体来说,深圳网络文学发展具备诸多优势,包括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持续发力;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平台与人才双向集聚;创作群体高学历、年轻化、职业多元;传播格局多元立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但仍面临IP转化链条不完整、理论研究滞后、国际传播力有限等挑战。周西篱相信深圳网络文学已具备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网络文学第三级”的潜力,并建议通过“科技+人文”“现实+科幻”的跨界创作实验计划,进一步强化特色,构建深圳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丽军提出深圳文学应实现从个人叙事到时代史诗的跨越。他认为,深圳作家要书写每个深圳人的故事,展现如蔡东、陈再见等作家笔下独特的生命体验,还要勇于突围,创作反映改革开放历程的“深圳史诗”。张丽军还特别强调,深圳文学需要建立海洋意识、湾区意识,探索大湾区意识里的海洋书写,挖掘海洋文化中坚韧、开拓的一面,使之与深圳精神相契合。

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看来,青年作家如何写好城市,这既涉及青年写作如何突围,也关联着当下城市文学如何新生变革。他认为,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这可以综合科幻现实主义笔法,以现在构想未来,也以可能的未来来反思现在的技术。历史、现实与未来,这三个方向也意味着新的探索路径,要从历时性、空间性和当下性三维度拓展我们的城市书写,既深入城市内部,也从深圳出发,勾连起世界城市、中国城市、湾区城市等,在更大的坐标中思考深圳。另外,也要有一种城市文学发展史的视野,知晓不同阶段城市文学的叙事特征和价值取向,让我们的城市书写更具当下性,而不是简单地因袭西方城市理论或者某些历史阶段内的城市文学经典,要创造能赓续中国文学传统、彰显当代中国城市精神状况的新城市文学。“在就我所了解的深圳作家创作情况而言,有一些作家已经开始了这些方面的探索创作,我也一直期待从深圳作家笔下看到一座更深厚更宽广更复杂也更人性化的现代化城市。”

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岚结合深圳市文艺精品创作实践,强调了文学母本对舞台、影视等艺术形式的基础性作用。她特别期待与会嘉宾能够更多地关心、参观并聚焦深圳,共同总结、观察、提炼和表达深圳故事,因为“深圳故事就是中国故事”。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陈劲松对深圳科幻文学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认为深圳具有发展科幻文学的得天独厚优势。为此,陈劲松从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深圳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科幻教育生机盎然,形成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相对完整的体系;科幻创作成就斐然,涌现出王晋康、吴岩、陈楸帆、王诺诺、谭钢、分形橙子、袁博、海漄等老中青结合的创作队伍;科幻研究蒸蒸日上,依托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机构持续深化;科幻产业欣欣向荣,如《流浪地球2》等科幻电影的部分道具来自“深圳智造”。同时,陈劲松也指出深圳科幻文学当前存在的一些挑战,并建议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应加大扶持力度,培养更多创作与研究人才,推动科幻文学与传统、与世界展开深度对话,从而打造独具深圳特色的科幻文学品牌。

“当城市的体验越来越趋同,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并重塑深圳的文学地域性?”面对这一命题,苏沙丽指出,作家要忠实于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并勇于以自身的创作方式突破前代建立的规则与风格。她认为,尽管存在来自文学经典与既定观念的“影响的焦虑”,但唯有通过书写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作家才能在个体表达与时代精神之间找到肆意挥洒的创作空间,最终建立起既属于个体、也深刻反映时代的文学风格。

来源:深圳商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