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世界宣告中国“人造太阳”的宏伟进展时,一个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蓝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为现实。在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将在2027年正式竣工。这颗被誉为“地球之星”的装置,承载着人类对终极能源的渴望,
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世界宣告中国“人造太阳”的宏伟进展时,一个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蓝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为现实。在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将在2027年正式竣工。这颗被誉为“地球之星”的装置,承载着人类对终极能源的渴望,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里程碑式工程,为深陷能源困局的世界带来一缕破局之光。
“人造太阳”的核心奥秘在于可控核聚变,它模仿太阳内部的能量产生方式,以储量近乎无限的氘和氚作为燃料。这两种元素可从海水中大量提取,并且其反应产物是清洁的氦气,不会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因此被科学界公认为是解决未来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中国科研团队早已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东方超环”(EAST)曾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长达1066秒的稳定约束,而“中国环流三号”更是达成了1.6亿摄氏度“双亿度”的惊人突破,这些成就标志着人类距离实现聚变点火仅一步之遥。2027年的竣工节点并非空穴来风。目前,项目的核心部件,如超导磁体与射频加热系统,均已完成研发与测试,其中超导磁体的性能已完全满足未来运行要求。按照既定规划,2025至2026年间,数十个子系统将完成集成工作,2027年上半年进行整体联调测试,下半年即可启动聚变发电的试运行。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严格的质量管控,确保这颗“太阳”能够稳定地点亮。这颗“人造太阳”承载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更体现了一种全球责任。面对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与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中国环流三号”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卫星装置”,为全球聚变研究贡献着中国智慧与力量。
2027年的竣工将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但它绝非终点。这座装置的成功运行,不光将推动人类大步迈向“能源自由”的时代,并且将孵化出新材料、强磁场技术等一系列能够改变世界的衍生科技。当实验室中那个亿度高温的“火球”真正转化为千家万户的稳定电流时,中国正用自己的科技实力,为全球能源的绿色转型点亮一盏充满希望的明灯
来源:雪夜访梅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