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播技术培训到传媒学科 TOP50:中国传媒大学 70 年实力进阶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0:21 1

摘要:提到国内 “搞传媒、出主播” 的高校,中国传媒大学绝对是 “顶流中的顶流”。这所 1954 年从广播技术培训班起步的学校,七十多年来一门心思 “跟声音、画面、传播打交道”,从最初教大家 “修收音机、调广播信号”,到如今冲进全球传媒学科 TOP50、培养出白岩松

提到国内 “搞传媒、出主播” 的高校,中国传媒大学绝对是 “顶流中的顶流”。这所 1954 年从广播技术培训班起步的学校,七十多年来一门心思 “跟声音、画面、传播打交道”,从最初教大家 “修收音机、调广播信号”,到如今冲进全球传媒学科 TOP50、培养出白岩松、撒贝宁等一众传媒大咖,活脱脱一部 “中国传媒行业的成长缩影”。

今天咱就用 “唠嗑 + 数据” 的方式,聊聊中传的进阶故事。没有晦涩的传播理论,全是接地气的办学细节和实在数据,看完你就懂,这所学校为啥能被称为 “中国传媒人才的黄埔军校”。

1954 年的中国,广播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 全国有 80% 的老百姓靠听广播了解新闻,但懂广播技术的人却少得可怜:全国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不足 500 人,很多县城的广播站连 “调信号” 都得从北京请人。就在这时,中央广播事业局牵头办了 “技术人员训练班”(中传前身),第一时间开了 “广播发送技术”“收音机维修” 两门课,目标特别实在:“赶紧培养一批能修机器、调信号的技术员,让全国老百姓都能听清广播。”

首届只招了 60 个学员,全是从各地广播站抽调的年轻人,上课的地方是北京复兴门的几间旧平房,实验设备是苏联援助的二手广播发射机,连教材都是老师手写的《广播技术入门》。但学习氛围却 “较真” 得很:早上背电路图,要求 “闭着眼能画出收音机的线路”;下午在院子里拆装机子,老师拿着螺丝刀手把手教;晚上还要去附近的广播站 “实战”,比如帮老百姓修坏了的收音机,帮广播站调试信号。

到 1958 年,这个 “小培训班” 已经培养了 300 多名技术员,他们成了全国广播系统的 “救火队员”—— 有的去了新疆,帮偏远地区建广播站;有的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重要节目的信号保障;还有的参与了 “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广播信号传输调试。有位 1956 届的老校友回忆:“我去云南山区建站时,老乡们围着我说‘终于能听到北京的声音了’,那一刻觉得,在培训班学的技术,真能帮到老百姓!”

从 1954 年到 2004 年,这 50 年里中传的 “身份” 像坐火箭似的升级,传媒学科也跟着 “从技术到内容” 全面拓展。1958 年,培训班升格为 “北京广播专科学校”,第一次招全日制学生,新增了 “播音专业”—— 这可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播音员的专业,首届就招了 20 个学生,其中就有后来成为 “播音泰斗” 的李瑞英;1959 年又升格为 “北京广播学院”,开始招本科生,加了 “新闻采编”“电视摄像” 专业,从 “只教技术” 转向 “技术 + 内容” 双管齐下。

这期间,中传还经历了两次 “生死考验”:1966 年 “文革” 开始后,学校被迫停办,老师被下放到农村,设备被封存;1970 年又被撤销,并入北京大学,直到 1973 年才恢复办学。但即便如此,中传的师生们也没丢 “传媒初心”—— 停办期间,有老师偷偷给学生寄 “广播技术笔记”;恢复办学后,第一时间重开 “播音”“新闻” 专业,还在 1982 年开了国内第一个 “电视导演专业”,培养出了《西游记》导演杨洁这样的行业大咖。

2004 年,学校正式更名为 “中国传媒大学”,这可不是简单的名字变化:那会儿学科数量已经从最初的 2 个增加到 35 个,新增了 “广告学”“传播学”“数字媒体技术” 等热门专业;在校生从 60 人涨到 1.5 万人,科研经费翻了 100 倍,还拿到了首个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学校从 “地方学院” 变成 “全国性传媒名校”,开始往 “国际化” 方向发展 —— 当年就跟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建了合作关系,学生能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

2004 年更名 “大学” 后,中传彻底开启 “开挂模式”:2007 年入选 “211 工程”,2017 年成为 “双一流” 建设高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大主干学科连续多年获评 A+,稳居全国第一;2023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传传媒与媒体研究学科冲进全球 TOP50,位列第 44 名,成了亚洲顶尖、全球知名的传媒高校。

先看 “传媒硬核实力”:截至 2024 年,中传拥有 “新闻学院”“电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等 19 个学院,其中 “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 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等 12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全职教师中包括 5 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8 位长江学者,科研经费从 2004 年的 1 亿元涨到 2023 年的 25 亿元,翻了 25 倍!这些年,中传还为传媒行业搞了不少 “黑科技”:研发的 “4K 超高清直播系统”,已用于春晚、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直播;设计的 “虚拟数字人” 技术,让 “AI 主播” 能播报新闻、主持节目;甚至在 “国际传播” 上,中传团队研发的 “多语种融媒体平台”,已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落地,助力中国声音走向世界。

再看 “人才培养实在数据”:截至 2024 年,中传累计培养了 20 万 + 传媒人才,中国广电系统、主流媒体、影视公司里,到处都是 “中传人”——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播中,中传校友占比超 60%;《人民日报》《新华社》的骨干记者中,30% 是中传毕业生;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的导演、制片人中,有 40% 出自中传。更厉害的是 “就业含金量”:中传播音、编导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连续 20 年超 98%,2023 届毕业生平均起薪 11000 元,比全国高校平均水平高 70%;有 25% 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央视、央广、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还有 15% 的学生赴海外顶尖高校深造,比如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学院。

还有 “学科新玩法”:从 2004 年的 35 个专业,到如今超 60 个本科专业,中传早就不是 “只教传统传媒” 的学校了。想搞 “新媒体”?有 “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 专业,与字节跳动、腾讯合作建了 “短视频创作实验室”,学生能跟着行业大咖学做短视频、直播;想做 “动画游戏”?有 “动画”“游戏设计” 专业,培养的学生作品多次获国际动画节大奖,《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的动画团队里,就有不少中传毕业生;甚至想玩 “传媒 + AI”?有 “智能科学与技术(传媒智能方向)” 专业,学生能研发 “AI 新闻写作机器人”“智能影视剪辑系统”—— 这种 “传媒为核、多科融合” 的模式,让中传的学生在传媒行业 “啥都能扛”。

从 1954 年的广播技术培训班,到 2004 年定名 “大学”,再到如今冲进全球传媒学科 TOP50,中传七十多年的成长路,藏着两个特别 “传媒味” 的密码:

一是 “守得住传媒根本”。不管传播技术怎么变,中传始终没丢 “内容为王” 的初心 —— 所有专业都要开 “新闻伦理”“传媒法规” 课,确保学生 “懂传播、更懂责任”;播音专业的学生要练 “声台形表”,从吐字发音到台风气质,半点不含糊;新闻专业的学生要跑 “校园记者站”,从写稿到采访,全流程实战。这种 “扎实的基本功”,让中传毕业生成了传媒行业的 “硬通货”。

二是 “跟得上传播变革”。中传从不怕 “追着传播热点跑”:电视普及,就开 “电视编导”“电视摄像”;互联网兴起,就搞 “网络新闻”“新媒体运营”;短视频火了,就设 “短视频创作”“直播运营” 微专业;甚至 “元宇宙” 来了,还新增了 “虚拟数字人技术” 课程。2022 年,中传还成立了 “元宇宙传媒研究院”,研究元宇宙在新闻、影视、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 这种 “传播变,我就变” 的灵活,让中传始终站在传媒教育的前沿。

从 1954 年的旧平房课堂,到 2004 年的 “中国传媒大学”,再到如今冲进全球传媒学科 TOP50,中传的七十多年,是中国传媒行业从 “广播时代” 到 “融媒体时代” 的 “见证者” 和 “参与者”。它用七十多年证明:行业类高校不一定非要 “全面开花”,守住传媒特色、深耕细分领域,照样能办出世界一流水平;培养传媒人才也不一定非要 “只教技术”,把内容做好、把责任扛住,才能真正成为 “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现在的中传,还在继续 “向全球发声”:新建的 “国际传播学院”,正在为国家培养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建了 “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教育联盟”,推动全球传媒教育发展;甚至在非洲、东南亚建了 “传媒培训中心”,帮当地培养传媒人才,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 这所带着 “传媒基因” 的高校,还在为中国的 “传声天下” 梦拼尽全力。

下次去北京,不妨去中传定福庄校区走走,看看 “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里的 4K 直播设备,逛逛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 里从老式收音机到虚拟数字人的展品;再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听听《播音创作基础》课,感受一下 “字正腔圆” 的魅力。你会发现,这所学校把 “传媒” 二字,从简单的 “修机器、播新闻”,做成了覆盖传统媒体、新媒体、国际传播的 “全产业链学科”,却始终没变的,是 “为中国培养优秀传媒人、为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 的初心。而这份初心,或许就是中传能在传媒领域走七十多年、还能走更久的根本原因。

来源:唐sir期刊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