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直播时有壶友问我:“看了汲老推荐的紫砂壶,为什么传统器型这么多?而观其店铺里却藏着一把3600cc的掇只壶,要我想这把壶这么大肯定不便宜,要我藏肯定藏一些创新作品,绝对不会藏传统器型。”就此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喜欢的紫砂器型———掇只壶。
最近我直播时有壶友问我:“看了汲老推荐的紫砂壶,为什么传统器型这么多?而观其店铺里却藏着一把3600cc的掇只壶,要我想这把壶这么大肯定不便宜,要我藏肯定藏一些创新作品,绝对不会藏传统器型。”就此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喜欢的紫砂器型———掇只壶。
紫砂掇只壶,并非凭空造物的巧思,而是紫砂传统器型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紫砂鼎盛时期。历经数百年传承,掇只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成为检验紫砂艺人功底的 “试金石”,正如业内流传的俗语:“能做好掇只,方为真艺人”。
汲老推荐,周幼宝老师作品
都说 “传统器型最难”,掇只壶的难,在于 “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千锤百炼的功夫”。比例的极致匀称:掇只壶的精髓在于 “上下球体的黄金分割”。差一分则显得臃肿,少一毫则显得单薄,唯有反复调试、凭手感与经验拿捏,才能达到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的境界。线条的极致流畅:从壶钮的圆润弧度,到壶肩的自然过渡,再到壶腹的饱满张力,整个器型需呈现 “一气呵成” 的韵律感。
汲老推荐,周幼宝老师作品
在紫砂界,“壶王” 的称号从不轻易授予,而掇只壶能摘得桂冠,所以掇只壶是将 “简约即高级” 的美学发挥到极致。它没有复杂的装饰,仅凭纯粹的器型、流畅的曲线、温润的泥质打动人心,这种 “去繁就简” 的审美,恰恰是传统工艺的最高境界。历代紫砂大师皆以 “做好掇只壶” 为毕生追求。清代紫砂泰斗邵大亨的掇只壶,被誉为 “紫砂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壶型比例堪称完美,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成为紫砂收藏界的 “标杆”。
在当代紫砂艺人中,我尤为喜爱周幼宝老师创作的掇只壶—— 他的作品既严格遵循传统掇只壶 “圆融均衡” 的核心精髓,又在细节处融入个人巧思:壶钮的弧度更显灵动,握在指尖温润贴合;壶腹的线条在饱满中透着利落,避免了传统器型可能出现的 “臃肿感”;就连泥料的选择也极为考究,多采用陈腐多年的老紫泥,烧制后色泽温润如古玉,泡养后更能呈现出 “包浆如玉、越养越润” 的独特质感。每次欣赏周幼宝老师的掇只壶,都能感受到他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创新,这也是我偏爱其作品的核心原因。如今,无论是邵大亨的传世经典,还是周幼宝等当代大师的精品掇只壶,均是收藏市场上的 “硬通货”,当代精品更是一壶难求,屡次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印证了 “掇只壶 = 壶王” 的行业共识。
紫砂掇只壶,是传统器型的 “活化石”,是工艺难度的 “试金石”,更是紫砂艺术的 “壶中之王”。它承载着古人的审美智慧,凝聚着匠人的毕生心血,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散发着温润而坚定的魅力。对于真正懂紫砂的人来说,拥有一把优质的掇只壶,无论是邵大亨的传世经典,还是如周幼宝老师这般当代大师的匠心之作,不仅是收藏一件工艺品,更是与传统对话、与匠心共鸣的方式 —— 这,便是掇只壶的独特魅力,也是它能成为 “壶王” 的终极答案。
来源: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