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鲜援俄部队最后一批官兵赴俄作战刚满一年,一场 “海外军事作战功勋纪念馆” 的奠基典礼就在这里举行,朝鲜领导人亲自到场主持。
朝鲜援俄部队最后一批官兵赴俄作战刚满一年,一场 “海外军事作战功勋纪念馆” 的奠基典礼就在这里举行,朝鲜领导人亲自到场主持。
现场的照片看得人心里发沉,他弯着腰,一个个拥抱那些从战场回来的战士,又拉着烈士家属的手细细说话,每一个动作都被镜头记下来,通过官方媒体传到朝鲜的各个角落。
朝中社很快刊登了他在典礼上的讲话,字句都透着硬气:“在世界的正义和不义激烈冲突的战场上,朝俄之间的牢固关系得到了最严格的验证……” 。
还说两国一起筑起了 “跨世纪朝俄关系发展史的巨峰”,最后更是喊出 “平壤永远和莫斯科站在一起” 的口号。
明明比起给俄罗斯的数百万发炮弹,那 1 万多人的援俄部队在战场上的实际影响并不算大,为什么朝鲜要特意为这场行动建一座专属的纪念馆?
而且从 4 月确认参战开始,朝鲜就没停过动作,办纪念活动、修纪念碑,8 月还专门开了授勋大会,给部队定了 “海外作战部队” 的番号。
现在又在奠基典礼上改叫 “远征军”,连纪念馆都要和纪念 “祖国解放战争” 的场馆相提并论。这哪里只是一场普通的纪念仪式,背后藏着的,恐怕远不止 “纪念” 这么简单。
在朝鲜 “远征” 行动引发的国际涟漪中,韩国的反应最为激烈。
韩国情报机构率先抛出具体信息,称朝鲜已派出 4 个旅团、共计 1.2 万人的特战部队。
且部分士兵在 2024 年 10 月 8 日至 13 日期间,通过俄海军舰艇抵达俄境内,这一消息瞬间将局势推向舆论焦点。
随后,韩国外交部紧急召见俄驻韩大使表达抗议,国防部更是直言将研讨包括提供杀伤性武器在内的应对措施,一系列动作凸显出韩国对朝鲜 “远征” 行动的高度警惕。
与韩国的强硬形成对比的是美俄及北约的态度分化。
俄罗斯始终否认朝鲜派兵的传闻,反复强调俄朝合作符合国际法。
且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同时普京已向俄国家杜马提交批准《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的法案,用实际行动为双边关系背书。
而美国防部与北约秘书长则陷入 “矛盾表态”,一方面表示无法证实朝鲜派兵的消息。
另一方面又声称若消息属实,将构成事态的重大升级,这种模糊态度既反映出信息核实的困境,也暗含对朝俄协作的担忧。
事实上,朝俄的紧密协作并非偶然,2024 年 6 月普京与金正恩在平壤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为其提供了坚实支撑。
该条约明确规定,若缔约方遭受侵略,另一方需提供援助,这种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为朝鲜的 “远征” 行动埋下伏笔。
同年 10 月,普京提交条约批准法案,进一步将双边合作从政治共识推向法律层面,也让国际社会看清了朝俄战略绑定的不可逆转性。
为让 “远征” 行动在国内获得广泛认同,朝鲜精心设计了一套情感动员策略。
官方媒体大量传播朝鲜领导人逐一拥抱回国官兵、与烈士家属亲切交谈的画面。
这些镜头刻意模仿战争年代统帅与士兵 “同生共死” 的深厚情谊,试图塑造出一位与前线将士心连心的 “慈父领袖” 形象。
这种具象化的情感表达,将抽象的国家军事行动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个人忠诚与牺牲,极大地拉近了民众与 “远征” 行动的心理距离,强化了国内认同感。
朝鲜通过一系列系统化举措,构建起完整的 “远征” 光荣叙事。
先是举行高规格授勋大会,为参战官兵颁发国家级荣誉,正式授予部队 “海外作战部队” 番号,赋予行动官方身份;随后又在纪念馆奠基典礼上。
将部队称号升级为更具历史厚重感的 “远征军”,同时将阵亡官兵追认为 “烈士”。
这一系列操作层层递进,从身份认证到荣誉加持,逐步将 “远征” 行动 “正当化”“神圣化”,让其成为全民认可的国家功勋。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朝鲜将 “海外军事作战功勋纪念馆” 与 “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 相提并论,明确前者象征 “当下的胜利”,后者记录 “过去的胜利”。
这种对标并非偶然,而是试图将此次 “远征” 与金日成领导的 “祖国解放战争” 置于同等历史地位。
通过历史符号的叠加,为 “远征” 行动注入深厚的精神内涵,也让民众感受到当下行动与国家光荣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朝鲜为 “海外军事作战功勋纪念馆” 举办的奠基典礼,从参与阵容到现场设计,处处彰显出远超普通仪式的政治重量。
典礼现场,平壤有头有脸的军政高层全员到场,各地方机关干部也悉数出席,这样的规模堪比最高级别政治会议,无声地向国内整个权力体系宣告。
“远征” 事业已成为当前国家核心任务之一,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上下形成统一认知与绝对支持。
更引人注目的是俄驻朝大使马采戈拉及其外交团队的出席,朝方特意将这一环节置于聚光灯下。
既是向莫斯科展示 “投桃报李” 的坚定姿态,为朝俄伙伴关系 “盖章认证”,也向外界传递出双方协作深度捆绑的明确信号。
在现场互动设计上,“海外作战参战者与烈属” 被推至核心位置。
官方镜头聚焦朝鲜领导人与回国康复官兵(多为伤愈人员)、烈属的温情交流,将这些参战者塑造成 “英雄” 符号。
他们的伤疤成为功勋的见证,他们的讲述成为 “远征” 叙事最生动的素材。
而烈属的出席,则让国家对牺牲者的感恩与抚恤落到实处,构建起 “牺牲,荣誉,铭记” 的完整叙事闭环。
这种场景化的情感传递,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具感染力,进一步巩固了民众对 “远征” 行动的认同。
剥开仪式的外壳,这场典礼的本质是朝鲜 “国家定位” 的再宣告。
在讲话与场景设计中,朝鲜不再遮掩对现有地区次级角色的不满:通过将 “远征” 与历史胜利对标、高调展示海外作战成果,实则是在向世界传递信号。
朝鲜已具备主动参与全球地缘力量对抗的能力与意志,渴望从东北亚地缘棋局的 “被动棋子”,转变为能影响全球格局的 “关键参与者”。
对长期处于国际制裁与孤立中的朝鲜而言,“远征” 援俄是一步打破地缘困局的关键棋。
此前,朝鲜地缘空间持续被挤压,而主动履行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军事同盟义务,派兵援俄,相当于向莫斯科递交了一份 “投名状”。
直接推动朝俄关系从普通友好升级为 “共历鲜血考验” 的准军事同盟,正如分析所言,若没有这关键一步,朝俄关系难以达到如今的深度。
也正是依托 2023-2024 年朝俄关系的迅猛发展,朝鲜才获得足够底气,得以更从容地应对特朗普、李在明上台带来的地缘利好,为自身争取到更大战略空间。
这场行动为朝鲜带来的实质收益同样超出预期。
俄罗斯持续供应的粮食、能源等必要物资,有效缓解了制裁下的国内经济压力,为政权稳定筑牢物质基础。
而军事更是俄方提供的火箭、导弹、军舰、潜艇等军事技术援助,更是直接让朝鲜军队现代化 “向前迈出一大步”。
这种全方位 “输血”,其价值远非一万多兵力的战场贡献可比,直接强化了朝鲜的不对称打击能力,提升了其在未来谈判中的筹码。
他们重返前线的可能性远低于成为 “种子” 力量,这些官兵在乌克兰战场积累的城市巷战、无人机运用、电子对抗等现代实战经验,正是缺乏高强度冲突经验的朝军最急需的 “财富”。
若将他们分散至国内各精锐部队担任教官或指挥官,推动全军战术战法改革,所能引发的军事变革效能,将远胜于其作为普通士兵在前线的作用,为朝军未来发展埋下关键伏笔。
朝鲜 “远征” 叙事从国际博弈到国内建构,每一环都暗藏战略深意。
国际上借条约绑定朝俄、应对各方态度分化,国内以情感动员与符号塑造凝聚共识,再通过高规格典礼宣告国家定位转变,最终以地缘破局与实质收益夯实行动价值。
这场 “远征” 不仅是金正恩重塑历史地位的尝试,更让朝鲜从地区次级角色向全球参与者转变。
而其后续走向,无论是兵源布局还是朝俄协作深化,都将为东北亚乃至全球地缘格局,带来更多未知与变数。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