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唱的是沂蒙山是革命老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唱的是沂蒙山是革命老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在沂蒙山腹地纱帽崮山坡上的西棋盘村,有一座“沂蒙书屋”成为山区孩子汲取知识和放飞人生梦想的地方。这座书屋,名播遐迩。书屋的主人名叫张在军。
1964年11月,张在军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西棋盘村。1980年,16岁的张在军高考落榜后回村担任了民办教师。十几年后,这位刻苦好学的年轻人,成长为著名特级教师。他先后被授予“临沂地区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民办教师”等荣誉称号。1996年,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唯一一名教师代表,他被授予首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那时的沂蒙山区腹地不仅穷困,而且这里的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认知,还局限于父辈口中的传说。作为一名民办教师,张在军面对山里孩子无书可读的困境,他骑着自行车,每周往返70多公里到县城借书。十几年间,他读遍千本书,写下70多斤读书笔记。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求,点燃了他心中更大的火焰——为村民和孩子建一座书屋。1992年春天,张在军把一栋木门草房简单改造一下,将一摞摞书籍整齐码在石头垫起的木板上,他给书屋起了名字“沂蒙书屋”。从此,这座书屋的灯光便穿透了群山的阻隔,为无数山区孩子照亮了梦想的航道。
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纷纷来到书屋,书屋的墙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不同年级的孩子围坐读书。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孩子读报,还有的孩子在报纸空白处标注生字拼音。泛黄的报刊上,满是孩子们用红笔蓝笔写下的稚嫩批注。张在军说:“阅读是翅膀,能带孩子们飞出大山看世界。”
“沂蒙书屋”渐渐有了名气,1992年12月的一天《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了这位青年“扶文化之贫”的壮举,随后百家媒体争相传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团委纷纷捐书响应。吴学谦同志亲笔题写“沂蒙书屋”匾额,这间深山书屋从此成为一道文化风景。
当地十四岁的王然华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书屋的那个午后。1996年的春天,他因牙疼,想找一本书看看。当他推开书屋门的瞬间,看见石头垫起的木板上,书籍分类整齐地排列着,一位年轻教师正弯腰整理书架,后来他才知道那就是张在军。张在军帮他找到了他所要的书。当他的指尖触碰到一本泛黄的《口腔健康》时,这个因牙疼曾用钳子自行夹碎坏牙的少年,仿佛听到了梦想发芽的声音。"原来牙齿健康如此重要,原来很多牙病可以预防",书页间的文字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张在军递来一碗凉水,看着他入迷的样子轻声说:"梦想会使你成为最富有的人,大胆追梦吧"。这句话,成了王然华此后人生的指南针。
书屋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标语:"知识改变命运,阅读点亮人生",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拓展视野的能量场,更是决胜人生的励志源。在“沂蒙书屋”的灯光下,山区孩子们不断获取知识营养,思想和人生格局在逐渐发生变化。张在军亲自改编经典名著,剔除与孩子认知不符的内容,让传统文化的芬芳浸润童心;孩子们在书中认识了岳飞、林则徐等先贤,写作能力一次次在全国赛事中获奖,沂水县教委特意印发《张在军和他的山芽芽》推广这些成果。有个后来成为社区医生的读者回忆,正是书屋的《认知觉醒》让她明白"成长要不断挑战学习区",这份认知支撑着她从省医院研修归来后,牵头成立内镜室,为乡亲们开展特色诊疗。而当年的少年王然华,早已从滨州医学院口腔专业毕业,赴美攻读博士后毅然返乡创办口腔医院。他在书屋一角设立"口腔卫生图书角",期待着这里能走出下一个追逐梦想的孩子。
党的十八大以后,沂蒙山区和全国一样开始向全面小康进军。从整体脱贫到全面小康,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沂水县将全民阅读列为“七大战略”,构建县、镇、村三级“龙型”阅读网络。而“沂蒙书屋”的初心未变——它仍是孩子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一名曾在这里读书的学生说:“那些报纸上的文字,让我知道山外有更广阔的世界。”
三十多年过去,“沂蒙书屋”已焕发新生。2024年,它升级为“临沂乡村教育书院”,建筑面积超1000平方米,新增藏书2万册,开设书法课堂、乡村振兴大讲堂,甚至建起中国乡村教育史志馆。张在军也从青涩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临沂大学“弘扬教育家精神研修学院”院长,他的“快乐大语文”“全民阅读”理念,比国家倡导早了22年。
沂蒙山是革命老区,沂蒙精神讲究"党群同心、水乳交融",“沂蒙书屋”正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张在军说:"全民阅读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要让阅读离孩子更近些"。这朴素的愿望,化作了穿越三十年的坚守。当山里的孩子捧着书本在书架间流连,当返乡的青年带着知识回馈故土,当书屋的灯光与山间的星光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间书屋的成长,更是沂蒙精神与知识力量共同铸就的奇迹。
后记
2025年初,“沂蒙书屋”发出捐赠倡议,急需文艺类书籍与设施。无数爱心正从四方汇聚,延续这段关于书与梦想的故事。而深山里的灯火,依然为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亮着。(王永利文)
来源:笔人王永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