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楼市泡沫破灭以来,中国经济正面临地方债高企和土地财政锐减的严峻现状,若叠加隐性债务规模更为庞大。2027年隐性债务化解目标临近,地方财政面临两年窗口期的化债压力。政策层面提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调通过全口径监测监管和长效机制推进化债工作。
自楼市泡沫破灭以来,中国经济正面临地方债高企和土地财政锐减的严峻现状,若叠加隐性债务规模更为庞大。2027年隐性债务化解目标临近,地方财政面临两年窗口期的化债压力。政策层面提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调通过全口径监测监管和长效机制推进化债工作。
受土地财政收入锐减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失衡
由于税收中间接税占比过高,直接税不足,导致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提升。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8.3%,2025年前8个月全国税收收入仅微增0.02%,非税收入占比上升以弥补缺口,但降低了收入稳定性。
区域差异显著
安徽、河南等地通过“借新还旧”等方式维持债务流动性,但长期仍需转型。例如河南2025年发行专项债券中71.3%用于偿还到期债务,28.7%投向长期基建,显示地方在平衡短期流动性与长期发展之间存在压力。
湖北省国有资产"三资"改革推出的背景与动因
近期,湖北省推出了国有资产"三资"改革(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改革),这是对当前严峻财政形势的积极回应。随着土地财政收入持续萎缩和地方债务压力高企,湖北省面临财政转型的迫切需求。
2024年底的清查显示,全省国有"三资"总量高达21.8万亿元,这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土地财政困境:近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地方政府传统收入来源大幅减少。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增值税同比下降17.6%,契税下降14.7%,反映出土地财政的萎缩趋势。
地方债压力: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2025年一季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94亿元,规模居中部第一。改革旨在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来化解债务风险,构建可持续的财政新生态。
改革内容
湖北省"三资"改革确立了三项核心原则和四字处置诀,构成了改革的顶层设计框架。
一、三项原则
1、资源资产化,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
将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等六类国有资源从"沉睡状态"转化为可计量的资本形态,通过登记确权并转化为可交易资产。
2、资产证券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
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提升实物、债权、股权等五类国有资产的流动性。通过上市、REITs、ABS等金融工具将实物、股权等五类资产盘活,转化为标准化产品。
3、资金杠杆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改变财政资金直接拨付模式,通过融资方式(如PPP、混改)放大资金使用效应,缓解债务压力。
二、四字处置诀
1、用:对仍具使用价值的资产优先盘活利用;
2、售:对低效或闲置资产通过市场化交易变现;
3、租:对暂不具备出售条件的资产采取租赁方式提升效率;
4、融:对具备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证券化等金融手段实现融资。
具体实施措施
一、全面清查与确权
湖北省开展了历史上首次全面的国有"三资"清查,重点包括:
1、六类资源: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
2、五类资产: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
3、两类资金:闲置和低效资金。
通过"确认、确权、确值"工作,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国有"三资"数据库,实现"一本账摸底、一套表计价"。
二、重点领域改革举措
1、矿产资源:改革勘查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找矿行动;搭建矿产资源供应链平台。
2、林业资源:构建林地、林木和林生态服务价格计量标准体系,试行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探索林业碳票制度。
3、土地资源:对符合规划但手续不全的土地开辟依现状补办手续的确权通道;工业用地扩容增效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4、资产证券化:支持发行基础设施领域REITs、ABS等金融产品,武汉公交已成功发行碳中和ABN融资6.01亿元。
三、采取分类处置策略
闲置或低效资产通过租赁、出售等方式盘活;
优质资产通过证券化、混改引入社会资本。
四、风险控制
建立负债率监控预警机制,严格限制“明股实债”等高风险融资方式。
改革成效与案例
湖北省"三资"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多个典型案例展示了改革成果:
1、黄石大冶废弃矿山改造:引入企业搭建"制氢-储氢-加氢"全链条,将"生态伤疤"转变为氢能产业基地。
2、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发行产业园区REITs融资15.75亿元。
3、洪山国投:以1655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为底层资产,发行湖北省首单保障房ABS。
4、资本市场反应:改革消息公布后,湖北国资指数单日暴涨近5%,多只地方国企股集体涨停。
湖北改革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湖北省"三资"改革被视为地方版"资产负债表修复工程",对于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1、财政模式转型:从依赖土地财政和增量投资转向盘活存量资产,构建可持续的财政新生态。
2、全国示范作用:中国社科院专家评价这是"跳出财政看财政"的整体政府改革,具有创新性。
3、经济循环重构:形成"有效资产—有效债务—有效投资—新的有效资产"的良性循环。
对于湖北“三资”改革,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湖北构建大财政体系是一个理念的创新、实践的创新,也是一个改革的创新"。第一财经评论认为,这场改革是"以深层次变革激活中国经济'沉睡的资本'"的重要尝试。
未来展望
未来,湖北省将继续完善配套制度,坚持"宁愿慢、不能乱"原则,统筹推进财政经济预算管理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预计将有更多沉睡的国有资源被激活,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面临风险与挑战,1、债务风险:需建立负债率监控体系,分类管控公益类与商业类企业。2、市场化难度:事业单位股份化改革面临较大阻力。
综上所述,湖北省国有资产"三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的财政经济改革,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三大路径,旨在破解传统发展模式下资源闲置、资产低效、资金沉淀的困局。
这一改革被视为地方财政从“土地依赖”转向“股权财政”的关键尝试,其成效或为全国提供参考。它不仅为湖北省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提供新支撑,也为全国地方财政转型探索了可行路径。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热点我见
2596 篇内容创作
来源:热点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