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到鸿蒙智行交付破百万的消息时,我正对着电脑算数据,手里的笔差点掉地上——43个月,也就是3年零7个月,这速度简直是给中国车市按了快进键。要知道不少新势力熬了五六年还在十万辆门槛徘徊,鸿蒙智行这波操作,说是国产智驾车的“封神现场”一点不夸张。
刚刷到鸿蒙智行交付破百万的消息时,我正对着电脑算数据,手里的笔差点掉地上——43个月,也就是3年零7个月,这速度简直是给中国车市按了快进键。要知道不少新势力熬了五六年还在十万辆门槛徘徊,鸿蒙智行这波操作,说是国产智驾车的“封神现场”一点不夸张。
还记得2021年底问界M5刚出来那会,车圈的吐槽声能组个交响乐团。有人说“华为不懂造车瞎掺和”,有人笑“余承东要干翻BBA的话是年度笑话”,甚至有传统车企高管暗戳戳表示“这模式走不远”。当时我去参加试驾会,身边同行还调侃"这车除了屏幕大,还有啥?谁能想到,短短三年多过去,当年的“笑话”成了行业标杆。
这100万辆可不是靠低价堆出来的“水分数据”,含金量高得能砸出响。鸿蒙智行的成交均价常年稳定在39万左右,比不少BBA车型还高,愣是在30万到100万这个曾经被合资品牌垄断的区间里,硬生生撕开了口子。问界M9在50万以上市场卖得比不少豪华品牌还火,累计交付超25万台;刚上市的尊界S800更狠,直接冲进百万级市场,订单量比某些传统豪车全年销量还多。以前我们总说国产品牌“高端化难”,现在鸿蒙智行用实锤证明,只要技术够硬,国人愿意为国产高端买单。
从被嘲笑到被追着合作,这反转比电视剧还精彩。2023年余承东还在发愁“谁愿意跟我们合作”,当时国际巨头因制裁不敢碰,国内新势力要保自己的灵魂,传统车企怕失去控制权,华为一度陷入没人选的尴尬。可短短两年后,剧情彻底反过来了:上汽总裁三顾茅庐找余承东谈合作,广汽砸15亿成立合资公司,奇瑞更是放话“谁不同意合作谁走人”。现在鸿蒙智行已经聚齐了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产品从十几万覆盖到上百万,活脱脱成了车企眼中的“香饽饽”。
能实现这种逆袭,核心还是技术够硬。华为把手机领域的技术积累搬到了汽车上,鸿蒙座舱的流畅度、华为ADS智驾的可靠性,用过的人几乎都夸。就拿智驾来说,乾昆ADS 3.0在雨雾天的识别精度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0%,累计行驶里程都突破40亿公里了,月人均使用里程是行业的2-4倍。更关键的是华为的效率,用IPD研发流程把产品从定义到交付的周期压到最短,还能通过OTA让车“越用越新”,这都是传统车企学不来的本事。
现在再看鸿蒙智行,根本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全面开花”。9月单月交付已经突破5.2万台,10月大定预计超9万台,手里还攥着超20万的订单。接下来新款享界S9马上要上,明年每个品牌都有1-2款新车,按这节奏,月销10万只是时间问题。有网友猜下一个百万要2年,我觉得都保守了——现在的交付基数摆在这,要是新车持续爆款,说不定真能一年甚至半年就达成。
回头看这43个月,鸿蒙智行不光是卖了100万辆车,更打破了"国产汽车做不了高端"的偏见。以前我们总羡慕国外车企的技术壁垒,现在华为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智造一样能颠覆百年汽车格局。那些曾经的嘲笑和质疑,如今都成了逆袭路上的注脚。
下一个百万何时到来?我已经搬好小板凳等着了。毕竟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加持下,鸿蒙智行的速度,从来都让人惊喜。
来源:@小白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