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干部刘希民连续三年入选“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 奔波偏远山区展开服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08:56 1

摘要:近日,一则消息在兴隆路街道不胫而走,“刘律师回来了!”居民们口中的刘律师,正是2025年第一批次青岛市“文明市民”之一、刚结束三年法律援助回青的刘希民。今年58岁的刘希民是青岛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的一位军休干部,也是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执业律师。他从

刘希民在兴隆一路社区作讲座。

刘希民(中)在广西融水县进行普法宣传。受访者供图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剪辑 记者 杨健 尉杨

近日,一则消息在兴隆路街道不胫而走,“刘律师回来了!”居民们口中的刘律师,正是2025年第一批次青岛市“文明市民”之一、刚结束三年法律援助回青的刘希民。今年58岁的刘希民是青岛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的一位军休干部,也是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执业律师。他从部队退休后毅然投身公益事业,连续三年入选“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从甘肃宕昌的黄土高坡到广西融水的苗乡侗寨,在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播撒法治火种。

人物名片

刘希民

年龄:58岁

身份:青岛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军休干部

利用所学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退役军人提供法律服务,让我的内心感到充实。”

50岁退休后考取律师证

10月22日,刘希民律师在兴隆一路社区为居民做普法宣传讲座,吸引了许多居民参加。前不久刚结束了广西融水一年法律援助工作的他,回到青岛后没有休整,而是重新坐回社区法律咨询桌前。对他而言,当选“文明市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家门口法援”新征程的起点。

在兴隆一路社区作讲座时,他为居民们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一些常见热点问题,并耐心解答疑惑。讲座结束后,他将自费印制的普法宣传知识问答单页发给居民,许多人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以便有事时联系咨询。还有几位居民进行了单独咨询,刘希民认真倾听,一一给出法律指导。“法律援助这条路没有‘完成时’,只要大家需要,我随时都在。”他说。

克服高原反应为陇南宕昌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两年间驾车行驶2万公里,到乡镇、学校等进行普法宣讲;曾获得2022年度甘肃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山东律师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58岁的刘希民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退休后的历程。“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为偏远山区的群众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刘希民告诉记者,他在部队负责基建工作多年,工作中经常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对法律领域比较熟悉。2017年从部队退休后,50岁的他萌生了考取律师证的想法,并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了法考路。深夜的自习室里,这位老兵用军人气概感染着辅导班里的年轻学子,带领大家鏖战题海,相互督促、互相鼓励。仅用了半年,刘希民就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为日后投身法律援助事业奠定了基础。

奔赴山区提供法律援助

2022年,已取得律师执业证的刘希民主动向律所申请,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并且提出“把我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告诉记者,“当兵出身,对我来说,再艰苦也没问题,都能克服。”

2022年7月,刘希民跨越近2000公里抵达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开始了两年的法律援助工作。宕昌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他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居住地在海拔1800米以上,生活方面水土不服,第一个月几乎天天腹痛,只能靠吃清水面条维持体力……但这位老兵笑着说:“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我前期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必须克服困难很快投入工作中。”得知情况的妻子,专程从青岛赶到宕昌县,成为他坚实的后盾。对丈夫的选择,妻子毫不意外,“年轻时他就希望到贫困山区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知道他退休后肯定会行动起来。”

宕昌县法律服务资源极度匮乏,当地群众说话口音重、语速快,且文盲率高。刘希民秉持“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用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的接地气方式,踏踏实实地为当地老百姓解决问题,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称赞,好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经常有不认识的群众给我打电话,说是别人介绍的,问我能不能帮他们也处理一下法律纠纷,甚至还有半夜来电咨询的。不管什么时候接到咨询,我都是知无不言,有时候电话一打就是好几个小时,挂了电话,嗓子都哑了。”刘希民回忆。

在偏远的山区里,刘希民深入机关、学校、乡镇、村居、企业和军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惑,代写法律文书,化解矛盾纠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原本当地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很淡薄,通过不断的普法宣传,有了很大进步,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刘希民介绍,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当地司法局的法律咨询室里,“我刚去时,几乎没有来进行法律咨询的群众,后来每天最少5人以上,有时候几十个人一起来找我们咨询。”

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年轻律师告诉记者,“有一次我到宕昌县找刘律师,我们走在街上,我惊讶地发现,几乎在路上碰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跟刘律师打招呼。他在退休后放弃舒适的生活,坚守在艰苦的法律援助一线,令我们非常敬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刘希民和妻子驾车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穿行了2万多公里,用实际行动温暖了众多需要帮助的人,尽心尽力为每一位咨询的当事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圆满化解了60余起疑难法援案件,累计法律服务人数达2万余人次,为群众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加班加点研究法援案件

2024年8月,刘希民又来到广西融水县开展一年的“1+1”行动志愿者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当地的方言比较复杂,面对当事人,语言不通的情况时有发生。“从最开始一句也听不懂,到后来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学习、努力,慢慢有了好转。我将当地方言和普通话相结合,接待咨询工作越来越顺畅。”刘希民介绍,为了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实效,他加班加点熟悉了解当地法援案件的类型和特点,一方面重点从办理法援手续开始,做好及时阅卷、会见犯罪嫌疑人、调查取证、研析案情、进行法律检索等全流程工作,最后提出法律意见;另一方面,主动与检察院、法院沟通,特别是在检察院出具量刑建议之前,就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认罚、从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社会背景调查、被害人谅解以及量刑建议等方面,与检察官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提交书面法律意见。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他总是不懈努力,尽全力辩护,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在“1+1”行动志愿者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中,刘希民累计普法宣传85个场次,让法治之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耀。“不光是普法宣传,我们还针对人民调解员、中小学校长等进行专项培训,让能办事的人有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民众解决问题。”他说道。

作为一名退休军人,刘希民还积极开展专项服务,定期为退役军人传达最新优待、创业政策,在退役军人法律工作站为退役军人进行专项培训。此外,按照“1+1”志愿服务要求,他悉心“传帮带”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将办案经验与法律实务倾囊相授,帮助其迅速成长,这份衣钵相承,成为“1+1”行动中人才接力的缩影,更是让法治基因的种子生根发芽、让年轻律师团队茁壮成长。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

心声

“图一份安心”

日前,国家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告一段落的刘希民终于回到了青岛。来不及休息,对于未来他还有更多计划,其中包括义务为青岛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的离退休干部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退休以后为社会尽一份力、发一些光。”这是刘希民的初心,“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退役军人提供法律服务,这让我的内心感到充实。我不图回报、不图名利,就是图一份安心。”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刘希民用初心牢记使命,以信仰砥砺行动,将继续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法治建设的促进者、矛盾纠纷的化解者、法治理念的传播者”,让这束从黄海之滨点燃的法援灯火,照亮和温暖更多人。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健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