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自主出资研发原型机,将六代机技术整合到F-35和F-22战机生产线中。在输掉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项目后,这家军工巨头以自投研发的方式加速创新,有望将隐身、自主控制和数字化升级技术融入现有机群,提前空军下一代战机部署时间表,重塑美国空中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自主出资研发原型机,将六代机技术整合到F-35和F-22战机生产线中。在输掉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项目后,这家军工巨头以自投研发的方式加速创新,有望将隐身、自主控制和数字化升级技术融入现有机群,提前空军下一代战机部署时间表,重塑美国空中优势。
《空天力量杂志》2025年10月2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洛马当前研发的原型机及技术整合工作均由公司自行出资。CEO吉姆·泰克莱特称这一转向是自主研发的“全垒打”策略。此前洛马在NGAD项目中失利,而此时F-35正推进TR-3计算系统升级,为Block 4版本奠定基础。
Block 4升级聚焦电子战、武器集成、通信和导航领域,将提升战机载弹量和传感器探测范围。洛马还公布了臭鼬工厂研发的Vectis护航无人机,这款协同作战飞机(CCA)可与有人战机配合作战,为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提供了近期可行方案。公司表示生产节奏稳定,盟友需求持续扩大,丹麦已表达追加采购意向。
在硬件层面,F-35和F-22的六代机技术整合核心包括隐身性能优化、进气道与推进系统改进、涂层升级,以及源自臭鼬工厂项目的生存能力提升技术。针对F-35,TR-3系统升级引入全新集成核心处理器、更大内存和升级后的全景座舱显示器。
这些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激活Block 4版本更丰富的电子攻击选项、更精准的目标识别和更大的导弹搭载量,还能保留开放式任务系统架构,加速螺旋式升级。最新监管报告显示,调整后的Block 4版本重点攻关电子战、武器、通信和导航,部分功能因发动机选型问题暂未落地。
针对F-22,洛马当前升级方案包含全新红外威胁探测传感器。该传感器可解决长期以来F-22在密集空域被动探测和识别目标的难题,搭配“猛禽”战机数据链和电子防护系统升级,有望重塑其“先发现、先射击”的优势,应对同级别隐身战机和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威胁。
真正的六代机跨越,关键在于将这些隐身和传感器改进与“系统家族”理念结合——整合自主僚机、抗干扰低截获概率数据链、认知电子战,以及编队分布式处理能力。这正是美国空军明确的NGAD设计理念,而洛马Vectis无人机完美契合该框架。
作为5级协同作战飞机,Vectis具备高生存能力,可与F-35、F-22协同执行护航、侦察和打击任务。简言之,战机不再是单一“杀手锏”,而是自适应网络中的“四分卫”核心指挥节点。
Block 4版本结合六代机技术,将大幅压缩杀伤链周期。更强的机载计算能力和多光谱孔径系统,能实现更远距离的早期目标探测;更紧密的传感器融合技术,可简化目标跟踪流程,减少数据交接环节;更强大的电子战和电子攻击能力,让飞行员除射击外,还能选择致盲、诱骗或压制目标。
协同作战无人机可前置充当诱饵、攻击平台或外置传感器,使人类飞行员能在密集威胁圈外探测一体化防空系统。这种模式与空军计划高度契合——针对特定任务部署有人-无人组合编队,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中高效作战。
洛马自主出资研发原型机的意义远超工程层面。在美国国防采购体系中,独立研发虽属允许成本范畴,但需企业先行垫付资金。这让巨头企业能通过展示实体装备而非PPT来影响需求定义、压缩研发周期,同时将风险从政府转移至企业资产负债表。
洛马对投资回报充满信心,认为可通过规模化生产或后期维护收回成本。批评者指出这可能让资金雄厚的行业巨头更具优势,但支持者表示,在相关国家空天力量快速现代化的背景下,这种模式能加速装备列装。
洛马透露F-35订单积压量大,预计美国及19个盟友的全球机群规模将超3500架,比利时和丹麦均有意追加采购。庞大的机群规模及正在升级的通用数字架构,为美国和北约大规模部署六代机技术提供了平台,缩短技术突破到实战部署的时间差。
在制空权争夺日益激烈的当下,自主出资研发原型机不仅是企业豪赌,更传递出明确信号:速度、互操作性和生存能力的提升,需靠“先试飞、后空谈”的务实方式实现。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新知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