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科技文明的金字塔里,原始创新始终是最底下的那一块奠基石。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 杜铠兵 伏一晨
10月28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议中61次提及“创新”,46次提到“科技”,释放出中国在科技领域上的新信号。
在人类科技文明的金字塔里,原始创新始终是最底下的那一块奠基石。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在“十四五”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上,中国科技事业如何实现更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面向“十五五”,我国将如何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位于安徽合肥市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记者 黄博涵 摄/新华社
一直以来,在科教领域,与“钱学森之问”同样发人深省的,还有“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换而言之,为什么中国科技不乏从1到100的集成,却缺少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个以前无法回答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在无声中给出了答案。
回望筚路蓝缕,中国完成了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的华丽转身。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到科技自立自强,从“卡脖子”技术的攻坚突破到创新生态的系统构建,中国逐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入国际前列,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国在量子科技、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眺望科技征途,中国还需要加快由“答题人”向“出题人”的身份转变。发展中国家的科研通常表现为自己不出题目,而是搜集数据、实验论证,更多地将科研力量聚焦于“答题”这一过程;而发达国家往往鼓励首创,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出观点、出理论,更像是“出题人”。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愈发激烈。除了及时破解西方国家频繁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和打压的“难题”,中国还需要拥有更多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才能在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
面向“十五五”,我国科技蓝图已经绘就。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我国将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参观者在参观“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记者 黄博涵 摄/新华社
拥抱原始创新,中国准备好了吗?
所谓“原始创新”,通常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因此,相较于一般意义的创新,其理论和技术水平更高,产出难度和不确定性更大,十分考验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乃至综合国力。
看科创机制。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在构建出一种有别于美国的科创新模式,“中国模式”正逐步改变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这种模式不仅仅依靠举国体制,更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无论是“天宫”“北斗”等大国重器的接连问世,还是华为、“杭州六小龙”等市场主体的瞩目成就,都彰显出我国科创机制既能集中力量办科技创新大事,又能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看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科技牌局上的关键筹码。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拓展多元投入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为科技进步注入“源头活水”。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看人才储备。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通过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我国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参研人员占比超80%,青年科研人才已成为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记者 李鑫 摄/新华社
从“两弹一星”的精神火种到“嫦娥”探月的九天揽梦,从移动支付领先全球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扬帆出海,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自主创新的实践一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原始创新”写入公报,为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要有勇闯“无人区”的魄力,让“首创精神”遍地开花。原始创新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面向未来,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原创探索计划,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比如,对于一些创新性强、争议大、风险高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研究,不妨多一些包容和支持。对于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妨多一些呵护和鼓励。只有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多无人涉足的土地上,才有可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收获。
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恒心,将“长期主义”践行到底。原始创新不仅是一场短跑赛,更是耐力赛。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只有尊重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深入践行科学家精神,把基础研究这一“冷板凳”坐热,才有可能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关键突破。
一方面,要破除急功近利的科研生态,涤除追求科研“帽子”和“纸上创新”的不正之风,让更多科研工作者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科研试验的容错机制,壮大科技领域的“耐心资本”,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放心、安心、潜心”科研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厚植科研土壤中静待花开。
要有眺望“新大陆”的眼光,让“科技出海”乘风破浪。当下,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开启“大航海”时代。在“掘金”全球的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智造”招牌越擦越亮。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应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合作,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国科技的巨轮扬帆远航。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相信经过未来5年奋斗,中国科技实力又将迈上新的台阶,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