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不是谁在茶余饭后瞎说的,是一条10月23日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里给出的判断。视频发布者用ID叫@EconomyRewind,内容把美国放进了一个历史比较的框架里,说按这个节奏,美国已经越过了“生产能力衰败”那道坎,现在正处在“社会衰败”阶段,而且身上
美国现在被一个流行的七阶段帝国衰落模型点名为处于后期。
这话不是谁在茶余饭后瞎说的,是一条10月23日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里给出的判断。视频发布者用ID叫@EconomyRewind,内容把美国放进了一个历史比较的框架里,说按这个节奏,美国已经越过了“生产能力衰败”那道坎,现在正处在“社会衰败”阶段,而且身上开始露出第六、第七阶段的影子,衰落速度在加速。视频的传播数字还挺醒目:播放量快到86万,评论也破了五千,讨论热度不低。
看这类论断,第一件要搞清楚的就是模型来源。作者把历史上西班牙、英国和苏联三次帝国式兴衰做了横向对比,归纳出一个大概的七段式轨迹。他的逻辑很简单:这些强权不是一蹴而就地没落,而是在长期积累和消耗里,按某种顺序走向弱化。视频把这些阶段当成有迹可循的过程,来把现在美国的表现套进去对照。
然后作者把几个看上去很能说明问题的“放大镜”拿出来讲——债务、货币和战争消耗。这三项在他眼里是能把衰落速度放大的关键因素。
先看债务和财政方面。视频里给了些数字:2000年美国的GDP大概是10.25万亿美元,那年美国国债约5.67万亿。到了2024年,GDP涨到大约28.3万亿,但国债已经上升到34万亿。这个对比用来说明债务增长远快于经济体量。另一个点是利息开支:2024财年联邦政府利息支出接近1.1万亿美元,创了近15年新高。视频直接说法是,政府现在更多靠发新债、滚动债务来运转,账面上每年开支比收入多好几万亿,根本没在真还本金。
视频里还提到一种操作:把中短期债务拉长成超长期债券,甚至有传言把某些债权变成百年期债券,作者在片中用“海湖庄园协议”这类词来形容这种做法。他的观点是,这类把时间拉长的手段更像是拖延和转嫁风险,不等于真正解决问题。观众评论里有人把这说成“庞氏结构”,强调崩盘只是时间问题,不过也有人认为现在并没看到稳妥的脱困路线。
再看货币问题。作者用黄金价格做了个直观比照:2000年金价大约250美元/盎司,到2025年一度冲上3500美元/盎司。按这个比例来算,美元对黄金的购买力确实大幅下降。把目光放回债务与货币发行的比值上,视频想表达的是:美元在长期里被稀释的风险在累积。不过作者并没全盘否定美元的作用,他也承认美元现在仍有储备货币和避险资产的功能,短期内还能起到缓冲作用。只是提示:这种缓冲并不是无限期的护身符。
军费和全球军事部署是视频里另一个重点。作者把美军的海外布局和由此带来的长期消耗,看成是一种制度性的负担。几个可核实的数据被拿出来说事儿:战后美国在海外常驻军队覆盖近80个国家和地区,军事基地接近750处;2024年美军开支约8860亿美元,约占GDP的3%左右(拿全球平均2.5%比),用来说明美国长期把大量资源投到军事工具上,对国内投入形成挤压。视频里还提到了军工与政府之间那种“旋转门”关系,和一些高成本低效率的军购案例,被当作证据来说明军费并非总能换来相应效益。
讲历史时,作者把西班牙、英国、苏联三例按时间线梳理,来支持他的类比。西班牙从16世纪凭借殖民和海权崛起,到1588年“无敌舰队”失败后逐步被后来者取代;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凭借殖民体系和金融中心地位累积优势,但一战二战的巨大付出、印钞、殖民瓦解和英镑地位动摇,把其长时间推向相对衰落;苏联则被用来说明计划经济下结构性矛盾和长期军备竞赛的消耗:高额军费、外援、能源价格波动、阿富汗战争和高端技术竞赛等,都被列为把国家推向崩溃的因素。视频的思路是:这些帝国衰落的症状有重复性,把它们拼起来可以作为看待当下美国的一个参考框架。
观众在评论区把讨论往中美关系上拉。很多人觉得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像是把美国“缓冲期”压缩的外力。评论里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如果美国在AI、半导体等关键科技上的领先更多是概念式、预期式的,那一旦实质性突破被追平或者反超,市场信心会被现实敲击。有人直言,美国那套基于金融与高科技的优势,某种程度上靠想象力在支撑,如果对手在关键节点赶上,股市和金融体系可能会遭遇较大震动。这个论调在评论区里回响挺多。
影片并没有把七阶段讲完,作者明确说这是分章进行的分析,剩下的阶段和更细的证据会在下一期展开。留白反而让讨论继续发酵:问题多于确定结论,观众的提问也很多,作者约定在明天凌晨放出下半段内容。事情到这一步,讨论的节奏像被按了暂停键,大家都是在拼接历史经验和当前数据,试图把不确定性尽量说清楚。
来源:智慧船帆T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