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年前,谁能想到,两包塑料面饼能左右两家千亿公司的命运。1992年,统一把台湾卖疯的鲜虾面原封不动搬来,结果大陆人嫌“腥”,超市半折清货。同一年,康师傅带着“红烧牛肉面”在京津工地门口支锅,免费送给农民工尝,辣油一飘,筷子一搅,当天就有包工头下单五百箱。口味
“外卖30分钟到,泡面3分钟完,可我还是囤了半箱。”——这句弹幕,把一代人的矛盾戳得明明白白。
三十年前,谁能想到,两包塑料面饼能左右两家千亿公司的命运。1992年,统一把台湾卖疯的鲜虾面原封不动搬来,结果大陆人嫌“腥”,超市半折清货。同一年,康师傅带着“红烧牛肉面”在京津工地门口支锅,免费送给农民工尝,辣油一飘,筷子一搅,当天就有包工头下单五百箱。口味问卷?其实就是问一句“够辣够咸吗”,农民工点头,这就定江山。所谓“上万份数据”,真算起来,不过两本信纸。
千禧年后,战场转到冰柜。统一冰红茶先火,网吧里“再来一瓶”堆成山。康师傅没急着打广告,先请销售蹬三轮,把冰柜搬到县城理发店、校门口炸串摊,锁链一扣,三年不退。终端比对手多四倍,消费者伸手就能拿到,口味差一点也忍了。2005年尼尔森数据一出,茶饮老大换座,跟创新没半毛钱关系,就是“离你更近”四个字。
更惨烈的教训在酸菜。2008年统一老坛酸菜面爆红,产能却卡在四川酸菜窖,旺季来了,供不上货。康师傅连夜包下三十家酸菜厂,签“排他协议”,把发酵池全贴上自家标签。统一反应过来,2012年才在成都建厂,可风口已过,酸菜面从“爆款”打成“常规”,毛利率被拖低八个百分点。专利?外观、口味都能抄,只有原料锁死,才算护城河。
2013年外卖登场,才是降维打击。美团饿了么红包满天飞,泡面销量一年掉十几个点。最慌的其实是经销商——仓库里压着的面,日期一旧,只能倒进垃圾场。那年去广州沙河批发市场,老板把“红烧牛肉”拆成单包,五毛一袋甩卖,边搬边骂:“外卖骑手抢饭碗!”骂完还是得进货,毕竟夜里网咖开黑,总有人要泡一桶,加根火腿肠,续命到天亮。
眼看大盘萎缩,两家开始“装贵族”。康师傅推“速达面馆”,一杯面卖19块,广告里出现大片牛腩,实际打开只有指甲盖大;统一把“汤达人”包装成日式豚骨,请B站UP主测评,弹幕刷屏“汤是真浓,面还是那面”。更狠的是自热小火锅,2021年规模飙到45亿,康师傅弄“Express煮面”,统一搞“开小灶”,都是把方便面当底料,再塞一袋冻干蔬菜,身价翻三倍。年轻人吃这套——“方便”不够,要“仪式感”,拍照发圈,配字“一人食也要精致”。
可说到底,泡面再升级,也打不过外卖的“现炒”诱惑。真正让它活下来的,是凌晨三点的城中村、高速服务区、考研自习室——这些地方,骑手不愿去,或者去了也超时。只要还有夜归人,桶面就不会死,只是从“天天见”变成“应急粮”。货架上,5元以下经典款依旧占60%份额,像老兵站岗,守着最后那点地盘。
三十年轮回,最朴素的道理没变:谁离胃近,谁得天下。工地、网吧、深夜晚自习,场景换一茬,需求还在。下一轮,也许是零糖面、植物肉面,或者太空冻干面,可只要有人愿意蹲在路边呼啦啦吸溜,这口咸汤,就还有明天。
来源:顽强扑克jfV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