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淮地区作为我国番茄主产区之一,兼具暖温带季风气候的光热优势与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基础,但其冬春低温弱光、夏秋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对番茄品种的抗逆性、适应性提出了严苛要求。2025年,针对区域生产需求与市场升级导向,一批经审定登记的番茄新品种陆续推出,涵盖鲜食大果
黄淮地区作为我国番茄主产区之一,兼具暖温带季风气候的光热优势与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基础,但其冬春低温弱光、夏秋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对番茄品种的抗逆性、适应性提出了严苛要求。2025年,针对区域生产需求与市场升级导向,一批经审定登记的番茄新品种陆续推出,涵盖鲜食大果、特色口感、果菜两用等多个品类,为当地种植户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本文将结合品种特性、适配场景与栽培要点,对2025年新审定的优势番茄品种进行系统解析。
鲜食大果型核心品种:兼顾产量与商品性
鲜食大果型番茄始终是黄淮地区设施栽培的主流品类,2025年新审定品种在抗病性与耐储运性上实现显著突破,同时兼顾风味提升,适配早春大棚、晚秋延及越冬温室等多种栽培模式。
由郑州市农业科技研究院选育的“青恋二号”,于2025年通过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番茄(2025)410216,是专为黄淮海生态区优化培育的早熟鲜食品种。该品种为杂交种,果实呈粉色圆形,果形指数0.83,单果重约125克,硬度适中且果面光滑,商品率可达90%以上。在品质层面,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9.10%,总糖含量6.24%,番茄素与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0.0438毫克/克、0.30毫克/克,甜酸配比均衡,还原了传统番茄风味,深受终端市场青睐。
抗病性是该品种的核心优势,经区域试验验证,对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叶霉病、枯萎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及根结线虫均表现出强抗性,同时具备耐贫瘠特性,适配多种土壤条件。产量表现稳定,在河南地区早春与晚秋延茬口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光辉101”分别增产5.80%和5.12%,亩产可达6500公斤以上。
栽培适配性方面,“青恋二号”适宜河南及黄淮周边地区的早春大棚、晚秋延大棚和越冬温室种植。需特别注意其对高温和过度浇水的敏感性,易引发裂果,因此高温期需加强棚内温湿度调控,采用滴灌技术控制水分供应,并全程做好烟粉虱防控,避免病毒病传播。
诺盾314
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与安徽徽大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的“诺盾314”,登记编号GPD番茄(2025)340001,是中熟鲜食大果品种的代表性成果。该品种果实呈粉色扁圆形,果形指数0.81,单果重可达261.00克,属于典型的大果型品种,果面色泽均匀,商品辨识度高。营养成分均衡,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10%,番茄素0.032毫克/克,维生素C 0.23毫克/克,满足鲜食市场对营养与口感的双重需求。
在区域适配性上,“诺盾314”不仅适合安徽、河北等黄淮核心区的春、秋季设施栽培,还可在黄淮南部高山地区实现越夏栽培,拓展了种植时空范围。其生长势较强,坐果率稳定,经多点试验显示,亩产普遍可达7000公斤左右,且果实硬度较好,耐短途运输,适配区域批发市场流通需求。栽培中建议采用高垄栽培技术,基肥增施有机肥,花期适当喷施坐果灵,提升果实整齐度。
豫艺粉都新秀
河南农业大学最新培育的三交种“豫艺粉都新秀”,作为2025年推广的重点品种,以“高产+耐储”为核心优势,适配黄淮地区设施规模化种植。该品种为中早熟粉红果类型,果形高圆,膨果速度快,单果重平均300克,最大可达800克,果色鲜艳亮丽,商品性突出。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厚皮硬肉结构,极耐储藏和长途运输,常温下货架期可达15天以上,解决了鲜食番茄储运损耗大的痛点。
产量表现尤为亮眼,通过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亩产可达7000-8000公斤,远超传统品种。植株为高架类型,因属三交种偶有早封顶现象,生产中可采用“变秆换头”整形技术,保障养分集中供应果实。抗病性方面,对叶霉病、病毒病等常见病害具有较强耐受性,在黄淮地区秋延茬和越冬茬栽培中表现稳定。
特色专用型品种:契合市场升级需求
随着消费市场对特色番茄的需求攀升,2025年新审定的特色专用品种在口感风味、功能属性与栽培适配性上形成差异化优势,涵盖果菜两用、草莓风味、串收樱桃番茄等细分品类。
京番306
由专业机构选育的“京番306”是2025年主推的果菜两用番茄新品种,打破了传统菜用番茄口感差、专用口感番茄产量低的困境。该品种平均单果重220-240克,远超普通口感番茄80-120克的单果重水平,同时保持了优异的风味表现——汁水丰盈,番茄风味浓郁,既适合生食,又可满足炒菜、做汤等烹饪需求,解决了传统硬果型菜用番茄“炒不烂”的问题。
在栽培适应性上,“京番306”表现出突出的抗逆性,耐裂性远优于普通口感番茄,可适配黄淮地区春秋大棚及越冬温室等多茬口栽培,打破了口感番茄种植茬口单一的限制。产量表现优异,经河南、山东等地试种,亩产可达8000公斤以上,且果实商品率高,畸形果率低于3%,兼具种植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富豫19
豫艺公司推出的“富豫19”是草莓番茄中的新锐品种,2025年通过区域审定,以强抗性与高商品性著称。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整齐度高,连续坐果能力突出,单株可连续结6-7穗果,第一穗果可达8个,后续每穗稳定在4-6个,且果实大小均匀一致,果蒂小,绿肩浓郁,具有典型的草莓番茄外观特征。
品质层面,“富豫19”果肉细腻,果皮脆口,酸甜可口且香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0%以上,符合高端特色番茄市场需求。抗病性表现优异,对番茄常见病害具有较强抗性,在河南多地试种中未出现明显病害发生。栽培上适配早春、秋延和越冬三大茬口,尤其适合黄淮地区设施精细栽培,通过控制昼夜温差可进一步提升果实甜度。
京番串红一号
作为打破国外垄断的串收樱桃番茄新品种,“京番串红一号”于2025年正式推广,以轻简化栽培优势契合黄淮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生产现状。该品种单果重16-20克,每穗坐果约18个,果实成熟度一致,可实现整串采收,大幅降低采收人工成本,适配规模化种植与电商冷链流通需求。
果实呈鲜红色,色泽均匀,口感清甜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以上,商品性突出。植株无限生长型,生长势强,连续坐果能力强,在黄淮地区春大棚栽培中,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抗病性全面,对病毒病、叶霉病等具有较强抗性,且果实硬度好,整串采收后耐储运性优异,常温下可存放5-7天,适配跨省调运。
高抗稳产型品种:适配复杂生产环境
针对黄淮地区设施连作障碍突出、病害频发的问题,2025年新审定的高抗稳产型品种在病害抗性与环境适应性上实现突破,为保障生产稳定提供核心支撑。
豫艺新星二号
最新培育的“豫艺新星二号”是厚皮厚肉型粉红大果品种,以“强抗病+耐储运”为核心竞争力。该品种为中早熟无限生长型,果实圆形或高圆形,成熟后果色鲜艳,风味酸甜适口,单果重约300克,最大可达800克,满足大果鲜食市场需求。其耐储运性居国内粉果品种前列,果皮厚实,长途运输损耗率低于5%。
抗病性是该品种的显著优势,对叶霉病、病毒病、灰霉病具有较强抗性,尤其对根结线虫病的抗性表现明显,适配黄淮地区连作大棚栽培。适应性广泛,适合黄淮各地春秋大棚及露地栽培,通过合理整枝(双蔓整枝为主)和水肥管理,亩产可达7500公斤以上。
豫星4017
从国外引进材料选育的“豫星4017”,是早中熟大红果品种,以耐热性与抗病性适配黄淮地区夏秋高温栽培场景。该品种为无限生长型,果形圆整光滑,无棱无裂纹,果肩着色均匀,果色红艳,单果重约200克,2-3节一个花序,每穗结5-6果,呈串状排列,果实大小均匀。
抗逆性表现突出,不仅高抗晚疫病、叶霉病,且耐热性优异,在黄淮地区夏季高温设施栽培中可正常坐果,解决了传统品种夏季坐果率低的问题。果皮厚实,耐储运性好,货架期长达12天以上,适配夏秋淡季市场供应。栽培中建议采用高垄滴灌,高温期加强通风降温,配合喷施钙肥提升果实硬度。
大孚955
“大孚955”是口感与商品性兼具的高抗品种,2025年在河南区域试种中获得广泛认可。该品种果面干净,颜色艳丽,果形规整,硬度优异,同时果肉沙质,酸甜适口,还原“小时候的番茄味道”,解决了传统品种“口感好无商品性、商品性好无口感”的矛盾。
抗病性全面且突出,抗死棵、抗叶面病、抗灰叶斑,尤其对黄头病抗性优异,在河南1000袋种苗的试种中未出现不良反馈。适应性极强,抗逆性突出,适合12月至次年9月全年定植,被誉为“春秋霸主”,适配黄淮地区多茬口轮作需求,产量稳定且高产,亩产可达8000公斤以上。
品种选择与栽培适配策略
黄淮地区番茄栽培模式多样,生产条件差异显著,结合2025年新审定品种特性与区域生产实际,需遵循“茬口适配、市场导向、抗性优先”原则进行品种选择,并配套科学栽培技术。
按栽培茬口精准选种
- 早春大棚栽培:优先选择“青恋二号”“豫艺新星二号”等早熟、耐寒耐弱光品种,利用其早熟性抢占4-5月市场空档,栽培中需注意前期保温育苗,苗龄控制在60天左右,定植后加强温湿度调控促进缓苗。
- 越冬温室栽培:推荐“京番306”“富豫19”“豫星1887”等耐寒性强、连续坐果能力突出的品种,采用嫁接育苗技术提升抗逆性,生育期做好增温补光与水肥精准供应,保障冬季果实膨大。
- 夏秋越夏栽培:重点选用“豫星4017”“诺盾314”等耐热抗病品种,采用遮阳网覆盖与滴灌降温技术,减少高温胁迫,同时加强烟粉虱等传毒害虫防控,降低病毒病发生风险。
按市场定位差异化布局
- 大众鲜食市场:以“青恋二号”“诺盾314”“豫艺粉都新秀”等大果型品种为主,突出产量与商品性优势,适配区域批发市场流通,栽培中注重果实整齐度与耐储运性管理。
- 高端特色市场:布局“富豫19”“京番串红一号”等特色品种,通过精细化栽培提升品质,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对接电商与精品商超渠道,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 加工兼用市场:可搭配种植“豫星4017”等大红果品种,其番茄素含量较高,既适合鲜食也可用于初级加工,增强种植效益稳定性。
配套关键栽培技术
所有新审定品种均需配套绿色栽培技术以发挥品种潜力:连作地块必须采用嫁接育苗,以茄子或野生番茄为砧木,降低根结线虫与土传病害发生;采用高垄覆膜栽培与滴灌技术,精准控制水分供应,减少裂果与病害;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结合黄板诱杀烟粉虱、熊蜂授粉等物理生物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根据品种需肥特性,坐果期增施钾肥与中微量元素,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
结语
2025年新审定的番茄新品种针对黄淮地区气候特点与市场需求实现了精准适配,从鲜食大果到特色专用,从高抗稳产到品质优先,形成了多元化的品种矩阵。“青恋二号”的早熟抗病、“京番306”的果菜两用、“富豫19”的特色风味、“大孚955”的全能适配,为区域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品种支撑。
种植户在选择品种时,需结合自身栽培设施条件、目标市场需求与茬口安排,科学匹配品种特性,并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优质高产潜力。未来,随着育种技术的持续进步与栽培模式的不断优化,黄淮地区番茄产业将进一步提升品种竞争力与生产效益,巩固全国番茄主产区的核心地位。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