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到全国联赛:江苏的成功能否成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模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3:34 1

摘要:11月1日,随着南通队与泰州队的决战,持续五个月异常火爆的苏超联赛将达到顶点。决赛的中签率仅有1.2%,意味着约有500万人参与预约。这种火爆程度是中国足球史上从未有过的。还代表了一种“省级联赛+地级市参与”的新思路,必定会对中国足球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11月1日,随着南通队与泰州队的决战,持续五个月异常火爆的苏超联赛将达到顶点。决赛的中签率仅有1.2%,意味着约有500万人参与预约。这种火爆程度是中国足球史上从未有过的。还代表了一种“省级联赛+地级市参与”的新思路,必定会对中国足球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表面上看似完美的模式真的可以复制吗?它到底为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这背后藏着多少值得深思的隐忧和挑战?

事实上,省级足球联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1年,随着中冠联赛的改组,很多省份就开始了自己的省级业余联赛,而各地市也逐渐成立了自己的城市联赛,形成了从市级联赛到中冠联赛再到中乙联赛的三级联赛体系。

不过,长期以来,大部分省级联赛的热度都不高,除了桂超(广西省级联赛)在当地有些关注,其他地方的省级联赛基本上热度一般,球迷的支持力度相对薄弱,场均上座率较低,甚至很多比赛基本上都是“自娱自乐”。就算有些地方办得比较好,比如青岛,市级联赛的球队甚至能请外教并做电视转播,但大多数地区的联赛水平还是偏低,根本无法与苏超相提并论。

为什么苏超能火?它的成功背后有着江苏省独特的经济和足球资源支持。事实上,江苏虽然没有顶级职业俱乐部,但南通、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都有自己的职业球队,这些球队为苏超提供了稳定的“班底”。例如,南通队的阵容几乎来自当地的中乙球队——海门珂缔缘,他们有着完善的青训系统和长期的球队磨合,因此能在苏超联赛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苏超的成功,并不是仅仅凭借一支球队的强大。其背后,更多的是财政的支持。比赛期间,所有球队的运作成本,包括球员补贴、教练工资等,基本上都由当地体育局或政府负担。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支持,即便有资源和人才,也难以维持一个正常的联赛。

尽管苏超给全国足球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但其模式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其他省份“照搬”过去。首先,像江苏、广东和山东这样经济较为均衡的省份,他们的地级市可以依托较为丰富的足球资源和资金优势,开展类似的赛事。然而,对于大多数其他省份来说,想要复制苏超的成功,首先需要面对的是资金和资源的短缺

川超(四川省级联赛)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在川超的联赛中,成都队几乎占据了绝对优势,场场轻松取胜,进攻端频频大比分获胜。这使得比赛缺乏竞争性,也让观众感到乏味。如果川超的其他城市无法提供同等水平的球队,那么这样的赛事不仅缺乏吸引力,也很难激发球迷的支持。

而在湘超(湖南省级联赛)中,长沙为了避免省会城市的球队独大,特意选择了以大学生为主体来组队。尽管这样能避免过度依赖职业球员,但这种做法也限制了赛事的水平,导致整体吸引力不足。

再来说说泰州,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拥有较强的本土球队,更因为他们租借了长春亚泰的U21梯队,依靠外来球员的支撑,才在苏超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可见,单纯依赖地方球队并不足以支撑一个省级联赛的长期发展。

其实,苏超联赛的成功为中国足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的全国联赛体系并不适应中国国情,一方面中国的地域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客场出行和赛事组织的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巨大的球迷市场却因为经济差异,造成了比赛成本过高,球迷关注度低等问题。

相比之下,的成功正是因为其区域性较强,赛季内各球队之间的出行成本低,比赛氛围更加浓厚。美国也通过分区联赛来解决地域问题,比如NBA和MLS,它们通过东西部的分区赛制度,极大减少了球队的出行负担,同时增强了比赛的竞争性和观赏性。

如果中国足球能够借鉴苏超的模式,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大区,并通过大区联赛、区域杯赛等方式来增强赛事的吸引力,未来的足球赛事或许会变得更加生动。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苏超式的省级联赛模式,单靠资金和资源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支持、球迷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耕。更重要的是,足球不能仅仅依靠专业的俱乐部来推动,它必须回归到社区的根基,只有让更多人从心底支持自己的家乡球队,这个“足球梦”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饮尽岁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