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楼,还能打开多少想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05:40 1

摘要:地铁营口道站,是很多人漫步津城的起点。从这里出来,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向东南走个几百米,经南京路、长沙路,拐个弯,就走进了一处安静的街区。秋日阳光下,一片红砖坡顶的建筑群十分显眼,阵阵咖啡香气从百年橱窗中飘散出来……

转自:天津日报

地铁营口道站,是很多人漫步津城的起点。从这里出来,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向东南走个几百米,经南京路、长沙路,拐个弯,就走进了一处安静的街区。秋日阳光下,一片红砖坡顶的建筑群十分显眼,阵阵咖啡香气从百年橱窗中飘散出来……

这里是先农大院,一片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式联排住宅。如今,它不只是一处老院子,更像是一个活着的城市文化“标本”:漫步这片区域,近处是开放的院落,充满历史感的街巷与潮玩店、买手店、创意产品“混搭”,“反差感”拉满;远处是开阔的步行街,最早带有“MADEINCHINA”标识的“开滦砖”、百年前的老井盖嵌入公共空间,斑驳印记是城市“独家记忆”。就像游客说的,“我可能不记得在这买了什么,但会记得秋天的风、飘荡的云,小洋楼的红墙和朋友环绕的氛围。”

小洋楼,何以更加“吸睛”?

这是城市的历史在“呼吸”。几年前,先农大院所在的街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前这是一个有围墙的院子,先农就像藏在深闺的‘少女’,现在,‘打开’了、‘活’了。”多次参加先农创意市集的摊主刘女士,也是这片区域的“土著”,对这里的变化很有感触。近年来,这片区域加快更新,拆墙透绿,修旧如旧,原本交通拥挤的街道“变身”复古步行街,将先农大院、民园、名人故居串联起来,老建筑不再是散在各处的“点”,而是有着独特气场的城市“一面”。就像有人说的,老建筑“逆生长”了,历史空间在当代情境中呼吸、生长,在年轻人奔赴、向往的脚步中,进行自我更新。这是老建筑的新生,也是城市人文内涵的延续。

这是个性的创造在“生长”。走进开在大理道老建筑里的复古摄影咖啡馆,第一眼看到咖啡,第二眼被复古摄影吸引,定睛再看,创意文创、国风设计更值得品味。在这里,人们坐下来,为的不仅是咖啡,还有门口每隔几分钟就会经过的马车、上了年头的老物件,以及独特的审美与消费体验。小洋楼与咖啡很配,因为人们喝的是氛围、是情绪。以文旅商贸融合为试验场,老建筑、老砖墙上生长出“新芽”。扣准个性化、互动化、品质化的需求,在空间形态、场景营造、业态组合等维度进行供给创新,一个可触摸、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场域,将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

这是温情的互动在“升腾”。先农大院对面就是一个个居民区,改造以后,“家门口不再‘一锅粥’,生活便利了”,这是本地人的感受。老建筑里还有生活气息,历史建筑被赋予更多“人味”,这是外地人的发现。本地人与外地人互为风景,人与城市可以进行更柔情的互动,从而吸引更多“投脾气”的人前来旅游定居、集聚赋能。一方水土的故事,一个城市的温度,能够让建筑、街区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和公众集体记忆。

当然,并非所有历史建筑都“装”上了合适的业态、场景和项目,也并非所有的业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一些资源也面临位置偏、体量小等客观限制。盘而能活、更而能新的关键在哪儿?答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新鲜感与可持续性来自不可复制的独特与差异。有的老建筑周边商务氛围浓,导入科创园区,更显“高大上”;有的则身处人文气质浓厚的商圈,如何融入独特街面、融入人间烟火,就成了盘与活的关键。从城市品位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老建筑等存量资源的“打开方式”,还可以有很多想象空间。

行走在纵横交错的街巷里,空间的纵深感与历史的厚重感相互交织。让文化浸润城市,让烟火气充盈文化,有品位的文化供给、有品质的商业服务、有看头的街区生态,为美好生活与城市发展增添更加迷人的色彩。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