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A股可控核聚变板块表现强势,成为市场焦点。这一轮上涨的背后,是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合肥BEST项目关键部件完成安装、“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标志着中国聚变技术已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部
人类能源的终极梦想正照进现实,中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装置首次实现“双亿度”运行,资本市场闻风而动。
10月28日,A股可控核聚变板块表现强势,成为市场焦点。这一轮上涨的背后,是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合肥BEST项目关键部件完成安装、“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标志着中国聚变技术已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部分“领跑”。
更为重要的是,核聚变领域长期存在的“永远50年”魔咒正在被打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专家预计,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应用有望在2050年左右实现,这意味着人类终极能源梦想的落地时间表达终于有了明确预期。
01 技术突破密集涌现,中国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呈现加速态势。2025年,中国核聚变技术迎来多项里程碑式进展:
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在10月1日取得关键突破,其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一突破为2027年项目建成并实现聚变发电演示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进入燃烧实验新阶段。
与此同时,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也成功实现了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这些突破性进展共同表明,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为未来商业应用铺平了道路。
02 资本涌入加速,全球投资格局生变
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可控核聚变赛道。聚变工业协会(FIA)发布的《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显示,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
这一增长态势,充分体现了投资者信心、聚变技术突破以及供应链的快速整合。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资本布局尤为引人注目。2025年7月,定位于聚变领域世界一流企业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成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与此同时,民间资本也成为新的增长极。新奥科技、能量奇点、聚变新能等商业化公司通过不同路径开展聚变商业化探索。例如,新奥集团选择的球形环氢硼聚变路线,计划投资60亿元建设“和龙-2”装置,预计于2027年建成。
国际层面,科技巨头纷纷布局。谷歌与美国CFS公司达成创纪录协议,将在2030年代初从首座商业聚变电厂ARC向谷歌供应200MW电力。由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支持的Helion则承诺在2028年之前开始通过核聚变发电。
03 产业链深度解析,中游设备价值最大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覆盖广泛,上游包括土地设备建设、核材料及结构材料;中游涉及真空系统、超导磁体等多种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下游主要是聚变电站运营及相关设备应用。
从价值分布看,中游设备环节占据最大价值量。参考国际最大的核聚变项目ITER项目的成本构成,磁体、真空室、供电环节、制冷环节成本占比分别为28%、8%、8%、5%。其中,磁体为核聚变产业链价值量最大环节。
在这一领域,中国企业已实现实质性突破。合锻智能作为真空室制造的重要参与者,已中标BEST真空室项目1-4段,总金额达2.09亿元,预计在2026年6月底前完成交付。西部超导作为超导材料龙头,为BEST项目供应超导线材,其超导业务订单已排至2026年底。
安泰科技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订单活跃,其子公司批量生产钨铜偏滤器等产品,累计交付超5000件,应用于多项国内外核聚变项目。2025年上半年,公司成功中标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偏滤器,合同总额近4000万元。
04 商业化前景明朗,万亿市场徐徐展开
随着技术突破与资本投入的双轮驱动,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路径正变得清晰。国际原子能机构《2024年世界聚变展望报告》预测,2025年到2035年全球将增加37座聚变电厂,假设每座聚变电厂平均建设成本约为55亿美元,那么预计到2055年,全球核聚变市场空间约为2035亿美元。
更为具体的是,据聚变工业协会预测,到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为产业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在推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方面展现出系统布局。中国积极参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这是目前我国以平等、全权伙伴身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通过参与ITER计划,中国不仅积累了经验,也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实质性订单。
与此同时,AI算力需求爆发为核聚变商业化提供了额外动力。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将出现一轮3500亿美元的核能投资热潮,背后的关键驱动力是AI数据中心对电力的巨大需求。这些投资将在美国新增高达53GW的核电装机容量。
05 理性看待风险,长远布局正当时
尽管前景广阔,但可控核聚变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后续还需要突破稳态运行、材料与工程、经济性等瓶颈。在极端高温与强辐射环境下,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聚变堆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商业化进程也存在不确定性。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可能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同时建造聚变发电厂任务艰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行业专家也指出,聚变能源的发展需要吸引更加多元化的资本投入与更高效的产业协同。
从投资视角看,虽然短期概念炒作迹象明显,但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多个实验堆持续进入招标阶段,可控核聚变产业在“十五五”期间有望进入密集的资本开支期。相关零部件赛道的订单有望持续释放,带来实质性业绩贡献。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关注企业实质性订单落地情况和技术进展,重点考察那些在超导材料、真空设备、核级材料等核心环节有技术壁垒和订单兑现能力的企业。
可控核聚变不再是无解的“50年悖论”,而是正沿着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加速前进。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资本的涌入以及全球合作的深化,人类能源的终极梦想正在加速照进现实。
对中国而言,这场能源革命不仅意味着万亿级市场的开启,更关系到未来能源安全和全球科技竞争格局。随着BEST项目2027年建成目标的临近,以及“中国环流三号”等装置的技术突破,中国正从全球聚变科技的“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这场能源变革的大幕才刚刚拉开,但其带来的投资机会和产业变革已经清晰可见。
来源:返璞归真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