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耳鸣怎么办?别慌,三甲医生教你6个实用方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1 00:3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次夜深人静,总有“嗡嗡”声在耳边响个不停,像蚊子飞,又像电流划过。你明明很安静,却总被这种不属于外界的声音打扰。这不是错觉,而是医学上说的——耳鸣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成人耳鸣患病率达到15%以上,也就是说,每7个人中就有1人正在被耳鸣困扰。很多人觉得它不算病,忍一忍就过去了,其实,这是个误区。

耳鸣不但可能影响睡眠、情绪,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耳鸣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办法缓解?需要看医生吗?

我们常说的耳鸣,医学上叫Tinnitus,指的是耳朵里出现非外界声音刺激下的异常声音感受。它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有人听到的是“嗡嗡”,有人是“嘶嘶”,还有人是“咚咚”。声音各不相同,但都让人烦躁。

耳鸣本身不是独立的病,而是一种症状,和很多疾病相关。常见的原因包括:

· 听力下降:尤其是中老年人,耳鸣往往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早期表现。

· 耳部疾病:如中耳炎耳硬化症梅尼埃病等,会直接影响听觉系统。

· 脑血管问题:如脑供血不足颈动脉狭窄等,也可能引起耳鸣。

· 心理压力:长期焦虑、抑郁也会诱发耳鸣。

· 药物副作用:例如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等,长期使用可损伤听神经。

所以,如果你突然出现耳鸣,尤其是单侧耳鸣、伴有听力下降或头晕,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在三甲医院,医生会通过纯音听力测试耳声发射电测听等方法判断耳鸣的类型和原因。很多时候,耳鸣和听力损失是“孪生兄弟”,越早干预,听力保得越好。

如果是持续超过2周的耳鸣,建议尽早前往耳鼻喉科进行评估。尤其是有以下情况的更不能拖:

· 耳鸣伴随眩晕、耳闷、耳痛

· 耳鸣一侧明显重于另一侧

· 耳鸣伴随听力急剧下降

· 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

别急着吃药,很多耳鸣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三甲机构的医生给出了以下6个有效缓解耳鸣的方法

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

耳鸣和情绪密切相关。焦虑、紧张会让神经系统兴奋,让耳鸣更明显。建议每天留出20分钟做深呼吸或冥想。可以尝试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肚子收缩,有助于缓解神经紧张。

避免噪音,保护听觉环境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音中,会损伤耳蜗毛细胞,是耳鸣的重要诱因。无论是地铁、工地还是KTV,都要控制时间,必要时佩戴耳塞。

特别提醒:睡觉时不要戴耳机听音乐,即便是轻音乐,也有可能造成慢性听力损伤。

控制血压、血脂,改善脑供血

耳蜗对血流非常敏感。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问题会影响内耳供血,导致耳鸣加重。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保持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果有基础病,必须按医生建议规范治疗。

增加背景音,掩盖耳鸣

对于入睡困难的耳鸣患者,可以尝试声音疗法。播放轻柔的自然音,比如海浪声、雨声、白噪音,让大脑不再专注于耳鸣,从而达到缓解的效果。

市面上有很多APP可以提供这类背景音,有条件的可以选择专业的耳鸣掩蔽器,由医生定制频率,更精准有效。

补充营养素,保护耳神经

耳鸣和神经传导功能有关。研究发现,维生素B12、镁、锌等营养素与耳鸣症状改善有关。

特别是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神经髓鞘修复,有研究显示,补充B族维生素可改善部分耳鸣症状。但切记不要自行大量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或物理治疗,需个体化

如果耳鸣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比如:

· 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微循环

· 甲钴胺:神经营养

· 抗焦虑药物:如耳鸣伴有明显焦虑者

部分三甲医院还提供经颅磁刺激(TMS)等物理疗法,适用于慢性耳鸣患者,但需在专业机构操作。

很多人担心耳鸣久了会不会变聋。确实,耳鸣和听力下降常常并存,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听力健康蓝皮书(2024)》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50%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而耳鸣往往是其早期信号。

但耳鸣不等于必然耳聋,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如果你能在耳鸣初期就调整生活方式、管理情绪、改善血流,多数人可以控制病情,不至于发展成听力障碍。

耳鸣虽不是大病,却足以让人烦不胜烦。它可能是压力的信号,是身体报警的声音。别忽视,也别盲目焦虑。

最重要的是,耳鸣虽然顽固,但可控、可缓解。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调整生活习惯,你完全可以和它“和平共处”。

参考资料: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耳鸣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听力健康蓝皮书(2024)》.
[3]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专家讲座. 《耳鸣的现代诊疗方法》.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人初无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