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画面一开始让人有点懵:谁曾想到,手机会变成老年人生活里这么重要的一个小东西。别以为他们只是闲着打发时间——在很多病例里,手机真的在慢慢改变他们的日常:头脑活跃了、心情松了、身体也开始活动起来,慢性病管理更主动了,社交圈不再那么干瘪。医生说得直白点,这玩意儿在
门诊里现在常见的一幕不是年轻人低头刷短视频,而是一群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手里拿着手机,时不时笑出声。
这画面一开始让人有点懵:谁曾想到,手机会变成老年人生活里这么重要的一个小东西。别以为他们只是闲着打发时间——在很多病例里,手机真的在慢慢改变他们的日常:头脑活跃了、心情松了、身体也开始活动起来,慢性病管理更主动了,社交圈不再那么干瘪。医生说得直白点,这玩意儿在某些方面像是在帮人“续命”。
先讲最容易看出来的,动脑子这件事。学会发信息、找联系人、看新闻、看说明、打字、搜索、解谜这种操作,都是在动脑。门诊里不少轻度认知下降的老人,家属常担心“手机会把老人脑子搞坏”。事实恰恰相反:比起天天无所事事,被动看电视,适度的认知刺激更有用。2022年刊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65岁以上、每天用手机超过半小时的老人,在认知评测上平均分更好,尤其是在注意力、短期记忆和空间感知这些项目上更稳当。解释也简单:用手机需要记地址、点开应用、手眼配合,比看电视要主动许多。
情绪层面也能看到明显变化。很多老人身体检查没大毛病,但常常觉得孤单、睡不好、心里发慌。一个孩子的视频、一次微信视频通话,能比很多安慰话管用。2021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一篇研究就显示,经常用微信视频的老人,在孤独和焦虑感上得分明显低于不常联系的老人。门诊里见过的情景很能说明问题:孙子在屏幕那头喊“爷爷”时,老人的表情会像放了风箱似地松开,那一刻的平静很真实。手机不是面对面,但把距离缩短了,这是个事实。
还有人会以为,玩手机就是坐着不动,等于是把老人往沙发上绑死。现实里并不全是这样。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教动作的内容:广场舞、八段锦、肩颈放松操、慢走教学,跟着学的人不少。2023年《老年医学与保健》发表的研究指出,老年人通过短视频学习做运动后,人均每日活动时间平均增加了大约18分钟,主观健康感也有提升。门诊里有位七十多岁的阿姨,跟着晨练视频开始做伸展和走步,腰不那么疼了,晚上睡得也更沉,这类例子并不少见。
再说信息和健康知识获取。过去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很多慢病患者对用药、饮食、复诊这些事了解有限。现在情况变了,很多老人把医生讲的科普视频、健康节目当作辅助学习工具。2024年《健康传播研究》的一篇文章显示,经常观看权威健康内容的老年人在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病管理上更遵医嘱,去复诊也更及时,病情控制更稳定。但坏消息也有:网络上真假难辨,谣言和偏方随时冒出来。跟完全不知道比,主动学、碰到疑问就截图问医生或子女,显然更靠谱。
手机还改变了社交方式。离开工作单位后,不少人会觉得生活像被掏空一样,原先靠单位和邻里维系的人际关系突然少了。手机让他们能进群聊、发朋友圈、看直播、参与评论。这并不是花里胡哨的事,而是满足了被看见的基本需求。2023年《中国老年心理学研究》指出,有稳定线上社交圈的老人,自尊和幸福感得分明显高于没有这种联系的老人。门诊里能见到那种因为群聊热闹、晚上不再孤单的老人,他们会为一句点赞、一条回复乐好几天,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很现实。
当然,利弊并存。视力疲劳、久坐引发的身体不适、信息过载甚至成瘾的风险都存在。家属常反映父母眼睛干涩、晚上被屏幕亮光影响睡眠。处理这些问题也不是说“全戒了就好”。更有效的办法是教会他们分辨信息来源,订阅靠谱的健康账号,给手机设定使用时段,鼓励他们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活动。医生可以代为筛选可信内容,孩子也可以陪着学,而不是一上来就把手机没收。
在门诊里,具体的操作比空话更有用。先教爸妈怎么用微信视频、语音留言和朋友圈,比光说“别玩手机”管用多了。可以鼓励他们玩拼图、数字游戏,有助于手脑协调。让他们订几个权威的养生或运动号,跟着做几套动作。如果看到可疑的健康信息,让他们截屏发给子女或医生核实,不要让不明消息在脑子里乱转。
从临床观察来看,陪伴和引导的效果最好。不要把手机当成敌人,也别把它当成万能药。家属多一点耐心,医生提供正确的渠道和判断,老人自己也会慢慢学会分辨信息。下次看到爸妈又在刷手机,不要第一个喊“别玩了”,坐过去问一句:“你刚看的是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比你想象的更愿意学,也更会挑东西。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