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盲目拔罐,医生建议:这3种情况不适合,越拔越容易出问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01:09 3

摘要:小陈后背僵硬,朋友一句“去拔个罐,立竿见影”,他就上了床。几分钟后,背上留下深深一圈圈印子。回家两天,他觉得更酸、更睡不好,心里犯嘀咕:是不是“拔出病”了?

小陈后背僵硬,朋友一句“去拔个罐,立竿见影”,他就上了床。几分钟后,背上留下深深一圈圈印子。回家两天,他觉得更酸、更睡不好,心里犯嘀咕:是不是“拔出病”了?

一、拔完不舒服,并不等于“越拔越病”

拔罐是用负压让浅层血液与组织液短暂聚集,出现颜色从红到紫的圆形印记,多数会在一两周内淡去。这些印记不是“排出毒素”,而是局部毛细血管受压后的表现。极少数情况下,若操作部位或手法不当,可能出现烧伤、水疱、感染,甚至个别严重并发症(如头皮拔罐后报道过硬膜下出血的病例)。这类风险不常见,但确实存在,不能忽视。

二、“到底有没有用”这件事,证据并不一致

研究对拔罐缓解疼痛的效果结论不完全相同:有的系统评价提示对慢性痛(如腰痛、膝骨关节炎等)可能有短期改善,证据质量多为低到中等;也有研究在特定人群/病种上报告更积极的结果。总体来看,证据并不牢靠,且不同方法、频次、操作者水平差异很大,因此不宜当作“包治百病”的主力疗法,更适合作为正规诊疗的补充选择。

三、这3种情况不适合拔罐(请特别当心)

1)出血风险高或血液相关问题

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正在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既往深静脉血栓或中风史、明显贫血等,拔罐可能增加出血、皮下血肿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建议避免。

2)局部皮肤条件不达标

皮肤有破溃、感染、湿疹/银屑病活动期、烧烫伤、明显炎症,或静脉曲张、大血管、淋巴结、眼口等敏感区域,均不宜在其上拔罐,以免加重损伤或诱发感染。骨折、急性外伤区域也不应操作。

3)特殊人群与特殊状态

孕期(尤其腹部、下腰部)、癫痫、严重心血管疾病、植入起搏器者、全身发热或急性感染期、极度疲劳/饮酒后等,都不建议尝试;儿童和体弱老年人如需尝试,更应在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评估下进行。

四、如果你仍想尝试,怎么做更稳妥?

想清楚目的,再决定是否需要。 长期或进行性疼痛、原因不明的症状,先去医院明确诊断;拔罐不能替代必要的影像学与规范治疗。

选择正规与卫生。 选择有资质的机构与受训人员,器具严格消毒或一次性用具,特别是“湿罐”(破皮放血)更需无菌操作,否则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多数人更建议优先考虑“干罐”。

控制强度与时间。 力度过大、时间过长更易水疱与色素滞留。首次体验可从少量部位、较轻负压开始,观察反应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并非“越紫越好”)。

避开敏感时机与部位。 不在骨性突起、明显血管走行处操作;刚高强度运动、刚洗热水澡或蒸桑拿后,皮肤血流变化大,易不适,宜错开时间(各家建议不尽一致,本质是避免刺激叠加)。

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大水疱/化脓、持续高热、明显红肿疼痛加重、头晕胸闷、过敏反应等,需尽快处理。

五、一个更现实的态度

拔罐并非“玄学”也非“万能键”。把它当作或可带来短期舒缓的辅助方式,配合循证更足的治疗(如运动康复、体重管理、睡眠与心理干预等),往往更符合长期收益。若你属于上面提到的禁忌或慎用人群,优先选择更安全、证据更充分的替代方案;若条件允许、风险可控,选择专业、卫生、适度的拔罐,通常更稳妥。

最后提醒:本文为健康科普,不能替代个体化诊疗建议。是否拔罐、怎么拔,建议与你的医生或合格的中医/康复专业人员充分沟通后再做决定。

来源:曹老中医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