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这旮沓,向来不缺热闹。中韩网友因为文化归属问题掰头,那都快成日常连续剧了。在一些韩国朋友的叙事里,他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的闪亮灯塔。
互联网这旮沓,向来不缺热闹。中韩网友因为文化归属问题掰头,那都快成日常连续剧了。在一些韩国朋友的叙事里,他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的闪亮灯塔。
可谁能想到,就在这片“自信”的海洋里,首尔大学一位叫金在吉的教授,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老教授风轻云淡地来了句:“经过我多年的研究,韩国人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中国人。”
好家伙,这话一出,整个韩国舆论场都炸了。无数网友追着骂他是“学术叛徒”,社交媒体上“金在吉滚出韩国”的话题,一度被顶上了热搜第一。
面对山呼海啸般的口水,金教授却稳如泰山。他没吵没闹,直接甩出了自己的“三大铁证”,一下子把好多激动的人给问住了。
历史没法P图
金教授的第一招,是亮出了一枚冰冷的西汉铜印——“乐浪太守印”。这玩意儿是上世纪30年代在平壤附近挖出来的,那龟形印纽、那篆刻手艺,跟中国河南出土的汉代官印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太守,放今天怎么也得是个省长。一枚官印背后,可是一整套成熟的行政班子。
金教授曾在讲座上问过学生一个问题,问得挺扎心:“总不能是汉朝的省长大人,揣着官方大印,千里迢迢来我们半岛旅游的吧?”这枚小铜印,就像一把钥匙,捅开了一段被有些人刻意遗忘的历史。
公章就是权力,是调动军队的凭证。它的出现,直白地说明了,古代的朝鲜半岛上,曾有过一个被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机构。
紧接着,第二个证据来自2012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考古队在平壤大同江边上,扒拉出一片汉代官署的遗址。废墟里,一块砖头上的字,让所有人都挪不开眼了。
上面清清楚楚刻着五个字:“始元四年制”。
“始元四年”是西汉汉宣帝的年号,换算一下,就是公元前83年。这个时间点,可比韩国教科书里写的建国史早了好几百年。这块不起眼的砖头,就像个时间戳,啪叽一下,把半岛的历史坐标往前拨了一大截。
第三个证据,是一块墓碑,墓主人叫刘茂。名字可能陌生,但身份不简单。碑文上写着,这哥们是汉朝皇室宗亲,祖上还是昌邑王。他一辈子在会稽、南阳和乐浪三个郡当过太守,最后在平壤去世,也埋在了这儿。
金教授点明:“官员能在不同地方调来调去,这说明什么?说明乐浪郡和中原地区,根本就在同一个管理系统里。这绝不是什么‘文化交流’就能解释的。”
泥土可不会撒谎
除了这三样,埋在土里的秘密,随着考古的深入,还在一件件往外冒。在朝鲜半岛的田间地头,经常能挖出一种刻着“明”字的刀币。这是中国战国时期燕国的钱。
怪就怪在,这些刀币在半岛的出土数量,居然比在燕国老家还多。
有学者想用“古代贸易繁荣”来圆场,金教授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货币跟着什么走?跟着主权和军队走。”光靠做生意,能把人家的钱铺得到处都是?这话说出来自己信吗?
如果这还不够,那2021年的一个发现,就更让人琢磨了。在韩国公州的武宁王陵里,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批南朝时期的墓砖。砖上刻着一行汉字,写得明明白白:“造此是建业人也”。
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座1500多年前的王陵,连盖坟的砖头都是从中国江南运过来的,这背后的关系,还需要多说吗?
说来也巧,早在2004年,韩国檀国大学的金旭教授就从基因上提供了旁证。他分析了185个韩国人的DNA,发现“每10个韩国人里,至少有4个的DNA,跟中国河南省老百姓的碱基序列高度相似。”科学,似乎也给历史投了张赞成票。
当神话撞上考古
面对这些硬得硌牙的证据,很多韩国人还是选择“我不听我不信”。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韩国“民间史学”跟主流学界的一场持久战。
一些民间学者特别热衷于编织一套宏大的民族神话。他们张口就是“我们祖先曾统治中国大陆”,闭口就是“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甚至连孔子、蚩尤都成了他们的祖宗。
这些说法通过《朱蒙》这类历史剧的包装,在韩国特别有市场。要刨根问底,就得提到一本叫《三国遗事》的古书。书里讲了个“檀君朝鲜”的神话:天神的儿子跟一个熊变的女人结了婚,生下檀君,在公元前2333年建立了古朝鲜。
更神的是,1993年,朝鲜半岛方面居然宣布找到了神话人物檀君的遗骸,还为此设了个“民族奠基日”。把神话当正史来搞,这操作直接把国际学界给看傻了。
金在吉教授的研究,无疑是拿考古的锤子,去砸这种神话堆起来的民族自信。教科书一度成了战场,韩国教育部门曾急匆匆地删掉了乐浪郡的记载,但砖头上“始元四年制”的刻痕,他们可抹不掉。
有韩国网友自己都想不通,无奈地留言:“汉朝要是只来串个门,怎么到处都是人家的官府、坟地和钱?”
谁的族谱谁的心事
这场争论早就超出了学术圈,蔓延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韩服和汉唐服饰的相似,到泡菜和唐代腌菜“菹”的工艺,再到韩国人引以为傲的《训民正音》,它的序言里都白纸黑字写着,创造它是“为了方便标注汉字读音”。
甚至直到20世纪初,韩国官员的正式文件,用的都还是汉字。在一场激烈的电视辩论上,金在吉教授直接质问对手:“高句丽的王要拿中国皇帝给的金印才能继位,新罗的王要接受唐朝的官爵,这能叫平等外交吗?”
一连串的发问,据说把台下一位学者气得当场摔了话筒。
喧嚣之外,一个小故事或许更能触动人心。一位韩国历史系的学生,有一次翻自家的族谱,结果整个人都懵了。往上翻到第七代,族谱上清清楚楚地记着四个汉字:“祖籍山东”。
宏大的历史叙事,最后就落在了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上,变得具体又无可辩驳。
结语
听说,金在吉教授的办公室墙上,就挂着三张图:乐浪太守印的拓片、刘茂墓志的照片,还有燕国刀币的X光图。任凭窗外骂声再大,办公室里吵得再凶,这三件来自历史深处的证物,就那么安安静静地挂着,沉默地看着所有质疑的人。
或许,关于一个民族从哪儿来的问题,最真实、最可信的答案,并不在于今天的人们如何吵闹。它早就被埋在了泥土里,写在了古书里。那些东西,才是最不会撒谎的见证者。
来源:公子白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