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迹:沙漠亩产夺冠,国家新增一个“中原粮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3:11 2

摘要:“小时候这里一年到头都是风沙,别说种麦子,连草都不乐意长。”柯坪县的老农艾买提站在2025年夏季丰收的麦田旁,抓了一把饱满的麦穗,笑容从黝黑的脸上绽放。“现在你看,这麦子长得比人都高。”

“小时候这里一年到头都是风沙,别说种麦子,连草都不乐意长。”柯坪县的老农艾买提站在2025年夏季丰收的麦田旁,抓了一把饱满的麦穗,笑容从黝黑的脸上绽放。“现在你看,这麦子长得比人都高。”

就在几年前,这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土地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今天,5300亩清淤造地的小麦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了460公斤。

戈壁滩上的农业奇迹

新疆的粮食突围战始于2022年。那一年,新疆悄然将粮食工作方针从“区内平衡、略有结余”调整为“区内结余、供给国家”。

这一调整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深远考量。新疆被确定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肩负着让“中国碗”装更多“新疆粮”的使命。

政策转向仅三年,新疆的粮食总产就从2022年的水平跃升到2024年的466亿斤,全国排名第十三位,与辽宁的500亿斤仅一步之遥。

更令人惊叹的是,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达1050斤/亩,历史上首次排名全国第一,超过了传统的东北黑土地地区。

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艾买提”们的奋斗。三年来,新疆粮食种植面积累计增加882.5万亩,占全国增量的34.8%;粮食产量累计增加118.9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5.1%。新疆已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最大的省区

沙海变粮仓的逆袭之路

面对新疆的粮食奇迹,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缺水少雨的新疆凭什么?

故事要从治沙开始讲起。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民丰县,曾是全疆闻名的“风沙窝”。当地人民发明了最朴素的治沙方法——草方格固沙。用麦草、稻草把沙丘围成一个个格子,再往里面种梭梭和胡杨。

阿克苏地区更是筑起了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像给沙漠系上了一条“绿围脖”。到2024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锁边合拢,整个环沙漠生态屏障长达3046公里。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新疆农业最大的瓶颈。新疆成立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从全区层面统筹分配利用水资源。2024年新疆农业供水达到560.08亿立方米,比三峡水库的总库容还要多。

“现在种地不再是靠天吃饭了。”玛纳斯县的农户王树忠说,“田间装着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缺水缺肥都能精准把控。天上飞着北斗导航无人机,播种打药全部轻松搞定。”

新疆的先天优势在解决了水和沙的问题后彻底爆发:面积大,地势平坦,适合大型农机作业。加上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让新疆成为粮食生产的“天选之地”。

新疆为什么这么拼?

新疆建设“西部粮仓”的意义,远不止于粮食生产本身。

2024年,过境新疆的中欧班列达1.64万列,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速也是全国第一。国家正在把这里打造成新的路上开放门户。

中吉乌铁路、中欧班列等通道打通后,新疆将成为连接中亚和欧洲的最大陆地枢纽。将来即使国际形势变化,传统海运通道受影响,新疆也能顶上,成为我国对外运输和能源安全的新动脉。

新疆的粮食安全布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新疆的崛起,意味着我们正在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疆的逆袭,靠的不是运气,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实干。从3046公里的环沙漠屏障到5300亩的戈壁麦田,从智能灌溉到中欧班列,沙漠变粮仓,边疆成枢纽。

在昌吉州玛纳斯县的农田里,农户打开手机,轻轻一点,水肥一体系统自动开启。无人机从头顶掠过,监测着麦田的长势。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滩。

新疆计划在2025年再增加10亿斤粮食产量,让“中国碗”盛上更多“新疆粮”。

天山南北的这片热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粮仓”。

来源:小毛毛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