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元英:当你接触的人多了,你会发现,低层次的人,爱占便宜;中等层次的人,热衷价值交换;高层次的人,拥有利他思维!,读书369,15分钟
丁元英:当你接触的人多了,你会发现,低层次的人,爱占便宜;中等层次的人,热衷价值交换;高层次的人,拥有利他思维!,读书369,15分钟
在电视剧《天道》中,有一段情节尤为引人深思。
丁元英想帮助王庙村脱贫,但他并没有直接捐赠或补贴,而是设计了一套商业体系,引导村民实现经济自立。
丁元英所坚持的,是不让村民养成“占一时便宜”的依赖心理。
他明白,占便宜或许能解一时之急,却会弱化一个人长远立足的根基,而丁元英要做的,是打破这种思维惯性。
丁元英不替代他们思考,不包办他们的困难,而是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争取有尊严的生存。
尽管预见到项目可能面临法律与商业风险,他依然坚定推进。
最终,王庙村的改变有目共睹。
村民们脸上不再是受助者的感激,而是自立者的从容与自信,那是一种认知提升后所带来的生命质变。
从表面看,丁元英一直在“舍”,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承担风险却不谋私利。
但实际上,他通过利他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得”——得民心,得格局,得境界。
而丁元英的选择,恰恰印证了这样一种人生认知:
低层次的人,总想占人便宜;中等层次的人,专注于价值交换;而高层次的人,则拥有真正的利他思维。
占便宜者,仅赢一时之利;价值交换者,收获公平回报;唯有利他者,方能通天地之道,行稳致远。
《天道》中的刘冰,一开始只是古城一家小唱片店的老板,生意普通。
后来与丁元英相识,并加入他组建的格律诗音响公司,但刘冰的初衷并非为了共同创业,而是看到丁元英这样的“高人”在,觉得有便宜可占。
他在公司不踏实干活,整天只算计着能分到多少钱,还开着宝马车四处炫耀,享受公司带来的虚荣和体面。
当公司被起诉,面临天价索赔时,刘冰一下子就慌了。
他怕自己的那点投资会赔光,根本没想过要和大家一起扛过去,赶紧趁机退股,保全自己。
没想到,公司后来在新董事长肖亚文手里不但没事,反而变得更值钱了。
刘冰心里极度不平衡,竟拿着丁元英之前给他的“内部文件”威胁肖亚文,想勒索一点股份。
他以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却不知道,那其实是丁元英对他最后的考验,里面只是一堆白纸。
他的贪婪和威胁,在别人眼里成了一场彻底的闹剧。
刘冰算计来算计去,总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好处,结果把到手的机会、别人的信任和自己的前程,全都算进去了。
他以为能占到便宜,最后却什么也没落下。
古语有云:“贪小利则大事不成。”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买东西时非要多拿一个塑料袋,聚餐时想方设法少出钱,与人合作时总想多占一份利益......
他们处处算计,生怕吃亏,却不知“便宜”是最沉重的枷锁,占得越多,路越窄。
而这种爱占便宜的短视,是认知层次低的直接体现。
中等层次的人,懂得价值交换的道理,他们明白想要得到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
就像古代的商人,用自己的布匹换取别人的粮食,双方各取所需,达成共赢,可价值交换终究带着利己的功利,一旦没有了对等价值,关系便容易破裂。
而高层次的人,懂得跳出利己的局限,拥有利他思维。
就像稻盛和夫所说:利他,是最根本的生财之道。
他创办京瓷时,不是想着如何赚更多钱,而是如何让员工过上好日子,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这种利他精神反而激发了员工的忠诚和创造力,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员工们齐心协力,与企业共渡难关,最终让京瓷成为世界知名企业。
稻盛和夫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利他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共赢。
它需要胸怀,更需要智慧,能看见无形的联结,懂得价值的循环。
一个人真正的远见,从来不是盯着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是懂得用利他思维,为自己积攒人脉、赢得信任。
今天播下的种子、让出的利益,看似“亏了”了,实则为自己铺了路、攒了人品,赢得了长远的信任和机会。
格局一大,天地自宽。
人生如四季,各有其时,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心。
前半生,我们凭借能力与体力“挣钱”,为生存拼搏。那时精力充沛、满怀冲劲,总以为财富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然而行至后半程,才渐渐懂得:钱财能堆砌物质,却垒不出真情,能买到表面的陪伴,却换不来一颗真心。
后半生的重心,该从“挣钱”转向“挣缘”。
因为财富会消耗,地位会变迁,唯有真挚的缘分,能始终陪伴左右,为生命增色。
演员傅彪的一生,正是“挣缘”最生动的诠释。
他的追悼会上,大半个娱乐圈的人前来送行,冯小刚主持,张国立念悼词,葛优、徐峥、刘震云等一众大腕全程操办后事。
这并非简单的场面功夫,而是他用一辈子积攒的好人缘,换来的最真挚的告别。
傅彪的仗义,在圈内有口皆碑。
早年拍戏,遇到剧组资金紧张,他二话不说主动提出暂缓片酬。这份仗义,让导演记了十年,一有合适角色首先想到他。
更难得的是,他的善良从不看人身份。
场记受委屈,他出面调解;新人演技生涩,他耐心陪练;就连灯光助理家里有困难,他也默默塞钱相助。
这份真诚,最终也回馈到了他自己身上。
当他因二次肝移植面临巨额医疗费时,那些曾受他恩惠的朋友们纷纷解囊相助。
他离去后,儿子傅子恩更是在冯小刚、葛优等前辈的悉心扶持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锐导演。
傅彪用一生印证,那些不求回报的善意,终会在风雨来临时,成为一个人最坚实的依靠。
正如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
一个有德行、愿为他人着想的人,身边自会聚集温暖,自有良缘相伴。
说到底,“挣缘”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怀一颗利他之心。
多为别人考虑,多为别人做事,不必刻意经营,只需发自内心地付出善良与真诚。
你对别人付出一份真心,别人自会回馈一份温暖;你向他人伸出一次援手,他人也愿在你需要时挺身而出。
能力决定你能跳多高,人缘却决定你能走多远。
丘吉尔曾说:“我们靠所得生存,我们靠所给予生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情感账簿,你每一次善意的举动,都是在为自己存入一份无形的资产。
而这些付出过的善意,终将成为你未来的庇护所:
当你老了,行动不便时,会有故人主动登门相伴;当你陷入困境、孤立无援时,会有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缘分,总会在某个需要的时刻,化作渡你过河的舟、护你前行的伞。
广结善缘,是一个人后半生最智慧、也最温暖的投资。
你想去对岸,最好的办法不是抢别人的船,而是帮人一起修座桥。
在助人渡河的同时,你自己也走了过去。
人生也是如此:你成就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你未来的贵人;你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成了你自己的本事。
修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看似渡人,亦是自渡。
而真正的利他,不是委屈自己,也不是盲目付出,是在爱己与爱人之间找到平衡,既守住自我,也心怀他人。
正如《道德经》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你越是为别人考虑,自己反而拥有得更多;你越是愿意分享,生命回馈你的也越丰厚。
这就像农民播种,他们把种子撒在地里,看似是“给予”土地种子,可到了秋天,土地会回报他们满仓的收成。
利他从来不是牺牲,而是一种远见;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就。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讲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修行僧问寺院长老:“彼岸世界的地狱与天堂,究竟有何不同?”
长老答道:
“地狱与天堂的境况,远非世人想象中那般悬殊。
它们从外观到陈设几乎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人心。”
他解释说,地狱和天堂里都有同样的美食,每个人都拿着一把一米长的勺子。
在地狱,每个人都拼命想喂自己,却怎么也吃不到,人人饥饿不堪;而在天堂,人们互相喂食,大家都吃得满足安宁。
世界的样子,由心而造。一念利他,天堂自成;一念利己,地狱自造。
利他思维,不是要求我们做毫无原则的圣人,而是认清一个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相连的世界,他人的福祉与自己的福祉,终究息息相关。
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才会吸引更多同频的人,形成正向的能量循环。
人生如登山:
占便宜者在山脚徘徊,患得患失;价值交换者在山腰行走,稳扎稳打;利他者已登顶望远,心怀天地。
当我们放下小我的算计,以利他之心行事,便能汇聚众人之力,成就单打独斗无法成就之事。
对邻居多一份关心,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对家人多一份包容,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既能照亮他人的路,也点亮自己的人生。
渡人,即是渡己;助人,终将助己。
▽
丁元英在剧中有句台词:
“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品性的崩塌,往往始于微末之处的放任。
而守护品性、拓宽格局,离不开一颗真正的利他之心。
利他非简单的付出或功利的交换,而是对内在品性的打磨,对生命维度的提升。
当我们尝试超越狭隘的得失,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眼观世,便能在每一次的善意中破除我执,在每一回的给予中照见本心。
这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修行。
愿我们都能踏上这条路,在成就他人的同时,完成自我生命的淬炼与升华,最终收获那份最纯粹、最坚实的心安。
点亮文末爱心
,与所有人共勉!
读书369
,赞933
作者:深海,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