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上海一场以“远离传销 守护幸福”为主题的禁传宣传季活动拉开帷幕。这场由市场监管、公安、教育部门与企业自治联盟联手打造的活动,不仅是对《禁止传销条例》与《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二十周年的隆重纪念,更是一次对过往实践成果的集中检阅。活动中发布的主
2025年10月,上海一场以“远离传销 守护幸福”为主题的禁传宣传季活动拉开帷幕。这场由市场监管、公安、教育部门与企业自治联盟联手打造的活动,不仅是对《禁止传销条例》与《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二十周年的隆重纪念,更是一次对过往实践成果的集中检阅。活动中发布的主题视频、案例精选集以及形式多样的线上互动,无不折射出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取得的显著成效。
然而,站在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回顾过往,更是为了前瞻未来。两部诞生于2005年的条例,如同两位忠诚的“守护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市场秩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二十年风云变幻,商业模式、技术手段与社会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以两部条例的修订为契机,汲取上海等地的先进实践经验,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治理、护航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此次修订,其意义与影响将极为深远。
一、 时代的呼唤:推动“直销条例”修订
二十年前,互联网尚处萌芽,社交电商、短视频营销、加密货币等概念闻所未闻。当时的条例主要针对的是线下聚集、层层发展下线的传统传销模式,以及对以安利为代表的传统直销企业的管理。时过境迁,旧有的法律框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网络传销的“异化”与“隐身”。 传统的“拉人头”、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已演变为依托APP、社交媒体、虚拟货币的“资金盘”、“消费返利”、“区块链投资”等新型骗局。它们传播速度极快,波及范围无远弗届,隐蔽性极强,给监管识别、取证和打击带来了巨大困难。上海方面提出“强化对网络传销的数字化监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测预警的精准度”,这正是直面挑战的积极应对,而这一成功实践,亟需在修订后的条例中予以制度性确认和推广。
其次,直销与传销的边界在现实中日趋模糊。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新零售”、“社交电商”的旗号,游走在灰色地带。同时,部分直销企业在压力下也可能出现违规操作。原有的条例对直销企业的经营活动规定相对宏观,在面对复杂的市场创新时,监管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上海探索建立的“直销企业三级监管模式”、“大型活动报备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正是对精细化、差异化监管的有益尝试,为修法提供了宝贵的“地方样本”。
最后,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化要求“多元共治”。 过去的监管更多强调政府的“单打独斗”,而现代治理则强调政府、企业、社会与公众的协同。上海模式中,“直销企业自治联盟”的组建、与公安、教育、金融、网信等多部门的深度协同,以及通过地铁、社区、高校、线上游戏进行全方位宣传引导,正是“多元共治”理念的生动体现。修订条例,需要将这种成熟的协同机制从“实践探索”上升为“法律原则”。
二、上海实践的启示:修法可资借鉴的“工具箱”
上海的二十年禁传规直历程,不仅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为条例修订预先准备的、充满智慧的“方法论”合集。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一部面向未来的法律应该包含哪些关键要素。
1、从“粗放式”监管到“智慧化”预警,修法需筑牢技术防线
上海提出的“数字化监测”、“大数据预警”指明了方向。修订后的条例应明确授权监管部门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经营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建立全国统一的涉传风险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线索互联。这意味着,法律将赋予监管一双“火眼金睛”,让隐藏在虚拟世界中的传销陷阱无处遁形。
2、从“一刀切”到“分级分类”,修法需实现精准施策
上海的“三级监管模式”和“信用评价”体系,有效地区分了守法企业与高风险企业,实现了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修订条例时,可以引入动态信用监管机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更多便利,对信用不佳或曾有违规记录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这不仅能压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更能营造“奖优罚劣”的公平市场环境。
3、从“部门职责”到“社会共治”,修法需构建联动格局
上海与公安的“日常巡查+专项行动+跨区域协作”模式,与教育部门在69所高校的深度宣传,都是打破部门壁垒的成功实践。修订条例,应进一步明确公安、商务、教育、网信、金融等各部门在打传规直工作中的法定职责与协作流程,特别是强化“行刑衔接”,确保一旦涉嫌犯罪,案件能够顺畅移交,实现对违法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4、从“被动宣教”到“主动互动”,修法需激发公众免疫力。
上海十余年坚持地铁广告、高校宣传,并创新推出H5游戏、表情包等线上互动,累计触达千万级人群,这证明了宣传引导的非凡价值。法律修订可以鼓励和支持监管部门及社会组织,持续创新宣传形式,将禁传教育更深层次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宣传体系,最终目标是提升每一位公民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从根源上铲除传销生存的土壤。
三、深远的影响:修订“两条例”将带来什么?
当以上海经验为蓝本的修订内容落地,将对市场、企业和公众产生一系列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对市场秩序而言,将迎来一个更清朗、更安全的消费投资环境。 法律的完善将极大地压缩传销的生存空间,遏制其向网络蔓延的势头,从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家庭幸福。同时,清晰的规则也能更好地规范直销行业发展,防止其“脱实向虚”,引导其回归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本质,促进健康消费。
对直销企业而言,将面临一个更透明、更规范的竞争舞台。 修订后的条例将为企业设立明确的“红绿灯”。信用评价、分级监管等机制,让守法经营者能心无旁骛地发展,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而“自治联盟”的法定地位若能强化,将推动行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环,从“要我合规”转变为“我要合规”,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与声誉。
对监管执法者而言,将获得更强大、更多元的法律武器。 无论是数字化的监测手段,还是跨部门的协同机制,亦或是精细化的监管工具,都将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将极大地提升执法效能,降低执法成本,让监管者在面对新型、复杂的案件时更有底气和章法。
对社会公众而言,将构建一道更坚固、更广泛的社会防线。 法律的修订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全国性的普法教育。随之而来的多元化宣传和互动,将不断巩固公众的认知。当每个人都成为传销的“绝缘体”和“监督员”,传销这颗社会毒瘤就将从根本上失去生命力。
结语:二十年前的“两条例”,如同在荒原上划出的第一条道路,指引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二十年后的今天,这条道路已车水马龙,且出现了新的岔路与险滩。上海的实践,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养路工”和“探险家”,不仅维护了道路的畅通,更探索出了应对新挑战的有效方法。
此刻,对《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进行修订,正是一次全面的“道路升级”工程。它将以二十年的实践经验为路基,以技术发展和治理现代化为材料,旨在构建一条更宽阔、更智能、更能抵御风险的市场监管“高速路”。这条路,将更好地守护亿万家庭的幸福,更能护航中国市场经济在法治的轨道上行稳致远。这,正是我们从上海“禁传宣传季”的喧嚣与成就背后,所应读出的最深刻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使命。
来源:zhixiao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