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节,恰逢“收日”,有什么说法?看农谚怎么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00:03 2

摘要:“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今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月日皆为九,亦称“重九”。古人以“九”为极数,认为此日是阴阳交替、天地气清的关键节点,而今年的重阳节更与“收”日重合——所谓“收日”,在传统黄历中属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今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月日皆为九,亦称“重九”。古人以“九”为极数,认为此日是阴阳交替、天地气清的关键节点,而今年的重阳节更与“收”日重合——所谓“收日”,在传统黄历中属“十二建星”之一,主收敛、归藏,与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高度契合。这一天,既是登高赏秋的民俗佳节,更是农耕文明中“万物归仓”的重要标记。

要理解“收日”与重阳节的关联,需先回溯传统历法体系。古人将每月分为十二日,对应“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建星,各主不同运势与农事。《协纪辨方书》载:“收日,为五谷归仓之候,宜纳财、结亲、收敛。”九月初九正值深秋,北方玉米、大豆等秋粮已完成收割,南方晚稻也进入最后灌浆期,此时“收日”的到来,恰与农事“收尾”的节奏相呼应。

从天文角度看,重阳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地面热量散失加速,气温逐渐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九月称为“季秋”,此时“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天地间的生机从“生长”转向“收敛”。古人观察到,雁阵南归、草木黄落、虫蚁藏穴,万物皆呈现“收”的态势,故将重阳定为“收”的象征日。

重阳节的诸多习俗,皆暗合“收”的主题。最典型的是“登高”——《续齐谐记》中“桓景登高避疫”的传说虽广为人知,但其本质是古人通过“登高望远”观察田畴,判断秋收进度。秋日山风清劲,站在高处可清晰看到田间作物是否成熟、仓储是否完备,这是农耕社会中“收”前的重要准备。

“赏菊”与“簪菊”则是对“收”的诗意表达。菊花于秋季盛放,花期与秋收同步,其“宁可枝头抱香死”的特性,被古人视为“收而不怠”的象征。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重阳时“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这些糕点以秋收果实为原料,既是对劳动成果的展示,也是“收”后共享的仪式。

“祭祖”习俗更直接关联“收”的感恩。《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大飨帝,尝稻,牺牲告备于天子。”古人认为,秋收的丰足源于天地滋养与祖先护佑,故在重阳以新收的谷物、果实祭祀,既是汇报收成,也是祈求来年继续“有收无灾”。这种“收”与“报”的循环,构成了农耕文明中最朴素的生态观。

民间流传的农谚,是“收日”与重阳关联的生动诠释。如“九月九,收芋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等,皆围绕“收”的主题展开。以“九月九,收芋头”为例,芋头喜温,生长期长,需待地表温度降至20℃以下时淀粉才充分积累,而重阳前后的气温恰好满足这一条件,此时采收的芋头口感粉糯、耐储存,正是“收”的最佳时机。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则体现古人对秋收后气候的预判。重阳至立冬间,若持续少雨,土壤墒情不足,会影响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播种与生长。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将重阳的天气与后续降水关联,本质是为“收”后的冬藏做准备——若预判冬旱,需提前引水灌溉;若预判多雨,则需加固仓储防霉变。这些经验虽基于朴素观察,却暗合现代气象学原理: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率与强度,确实会影响冬季降水分布。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今天,“收日”的农事意义逐渐淡化,但其文化内核依然鲜活。重阳被定为“老年节”,正是对“收”的另一种诠释——人生如四季,老年阶段恰似“秋收”,是知识、经验与智慧的沉淀期,需要社会以“收”的耐心去尊重、守护。

而“收”的生态意义更值得关注。现代社会的“收”,不仅是物质的归仓,更是对自然资源的节制取用。重阳前后,许多地方兴起“丰收节”“晒秋节”,通过展示玉米串、辣椒串、南瓜堆等,传递“珍惜每一粒粮食”的理念,这正是对“收”文化的当代传承。

今日登高望远,看层林尽染、仓廪渐实,不妨想想古人“收”的智慧:春种夏长是奋斗,秋收冬藏亦是智慧;向外探索是进取,向内沉淀更是格局。重阳与“收日”的相遇,不仅是历法的巧合,更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同频共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始于对每一次收获的珍视,成于对每一份积累的敬畏。

来源:乡村小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