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一起普通的盗墓案,居然牵扯出一段被尘封了1300多年的历史纠葛。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7年秋天,吉林集安。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一起普通的盗墓案,居然牵扯出一段被尘封了1300多年的历史纠葛。
那是一座叫“三室墓”的古墓,墓里壁画保存得特别完整,有青龙、白虎、玄武,还有出行图。
可惜,几名文物贩子带着工具,连夜潜入,一点点把这些壁画剥下来。
手法粗暴得很,有些地方直接用铁铲撬,撕得粉碎。
更离谱的是,这些人是和韩国方面勾结的,资料显示,背后是韩国人李万植在主导。
文物被运到韩国后就再也没回来,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高句丽是我们的祖先,这些壁画当然也是我们的。”
这事儿一下就炸了。
可问题是,高句丽到底是谁的?它的历史,究竟该由谁来讲?
说起来,高句丽这个名字,在今天的历史课本里并不陌生,但真要把它和现实的土地、民族和国家联系起来,恐怕没人能不头疼。
这个国家的疆域曾经横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朝鲜北部,最强盛的时候,甚至能和唐朝正面对抗。
没错,是唐朝,不是前朝。
高句丽的崛起很早。
最初在汉朝末年,一个叫朱蒙的人从扶余出走,在今天的桓仁一带立国,那时候中原正乱着,战火、割据、黄巾军,汉室已经气数将尽。
朱蒙趁乱扎根下来,几代人苦心经营,逐渐从一个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可以左右东北亚格局的大国。
到隋唐时期,高句丽已经牢牢占据辽东、朝鲜半岛北部,还修了不少坚固的山城,人口也有六百万以上。
唐初全国人口也不过两千五百万。
你可以想象,这个邻国有多麻烦。
但高句丽真正让唐朝忌惮的,不只是地盘大、人口多、城池坚固,而是——它太像中原了。
这个政权并不靠游牧,也不是靠抢劫起家,而是实打实靠农耕发展。
它用的是汉制,设置太学、修建长城、搞科举、用汉字,甚至连对外的朝贡体系都学得有模有样。
更让人警觉的是,它控制的辽东,资源极丰富,有铁矿、有良马,这些都是打仗的底子。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理解唐朝为什么执意要灭掉高句丽,得从隋朝说起。
杨广,也就是隋炀帝,一口气搞了三次远征,倾全国之力攻打高句丽。
可惜这人好大喜功,调动过度,朝内民怨沸腾,三次都没成功,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高句丽得势以后,还把隋军阵亡将士的头骨堆成“京观”,摆在城外示威。
唐太宗李世民上台后,虽然国家刚恢复元气,但他心里明白,高句丽不能留。
贞观十九年,他亲自带兵出征,走水路、陆路两路夹击,打得很漂亮。
其中,李世勣破盖牟城,程名振攻下卑沙城,还在安市城外击败高句丽十五万主力大军。
但最后,没拿下安市城。
那年冬天,辽东风雪交加,粮草紧张,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军。
他很不甘心。
回到长安不久,他就开始谋划下一次出兵。
但没等他出发,贞观之治也到了尾声。
灭国的最后一击,落在了李治手上。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彻底攻破高句丽。
那一战之后,这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国家,被彻底抹去。
可不是简单的“灭国”那么轻描淡写。
唐军不仅迁移了大量高句丽人到内地,连他们的历史、语言、文献、神庙、学宫,全都毁了个一干二净。
今天我们连高句丽的语言结构都搞不清楚,只能通过有限的墓志、壁画和中原史书推测它的轮廓。
有意思的是,从一些残存的汉字表音记录看,高句丽的语言里居然有不少和古日语相近的语音结构,也和古朝鲜语、满语有些联系。
但到底是什么语法系统,至今没人能说清。
因为它的文化系统,被唐军踩得太彻底了。
所以现在韩国说“高句丽是我们的祖先”,听上去有点道理,但细看就问题重重。
首先,高句丽灭国后,是新罗联合唐朝打下的江山。
那新罗算什么?帮忙灭祖宗的“叛徒”?更何况高句丽的文化、制度、地理重心,和今天的韩国并不完全重合。
这还不算完。
日本人也没闲着。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关东军在东北搞“伪满洲国”时,就提出了一个说法:高句丽是“东北独立文明”的源头,它和中原没啥关系,是满洲文化的正统。
这种说法背后,其实是想用历史来掏空中国对东北的主权认知。
一千多年前的亡国,成了几十年内外交锋的筹码。
高句丽已经死了,可它的影子还在。
它的历史被争夺、被解释、被拉扯,成了不同国家讲述自己身份的工具。
可说到底,它也不过是那个辽东山城里的一块石碑、一段残墙、一幅被撕裂的壁画。
2000年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叫它“我们的祖先”。
参考资料:
李宪明,《高句丽史》,中华书局,2004年。
金毓黻,《东北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仲荦,《隋书校勘记》,中华书局,1992年。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二百一,《贞观纪》。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对满洲国的文化政策》,东京,1934年。
来源:虎威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