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52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最近总觉得自己容易感冒,连着几次都拖了半个月才好。她原以为是年纪大了免疫力差,没太在意。一次单位组织体检,医生却建议她做个艾滋病毒抗体检测。
“我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得艾滋病?”张阿姨很诧异。但检测结果出来后,她彻底懵了。
很多人总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可事实上,它并不只出现在“高危人群”中。更要命的是,艾滋病毒在感染初期往往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容易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疲劳,等到确诊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那么,感染艾滋病毒后,身体到底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普通人又该如何识别与预防?
艾滋病毒(HIV)感染后,人体会经历一个“急性期”,时间大约是感染后2周至6周之间。这一阶段,体内病毒复制迅速,但症状常常不典型,极易被忽视。
下面这6个信号,可能就是身体在悄悄提醒你:病毒已经潜伏!
1. 持续发热,低烧不退
感染初期,很多人会出现37.5℃至38.5℃之间的低烧,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发热没有明确诱因,用退烧药也难以缓解,常被误以为是“感冒发烧没休息好”。
2. 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或腋下
淋巴结是人体的“防御前哨”。一旦病毒入侵,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可能出现肿胀,按压时有轻微疼痛。这是免疫系统被激活的表现。
3. 口腔白斑或反复口腔溃疡
艾滋病毒会攻击免疫系统,使口腔成为“重灾区”。感染初期不少人会出现念珠菌感染导致的白色斑膜,或者是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治疗效果不佳。
4. 原因不明的疲劳与乏力
即使睡得再多,也感觉“精力被掏空”,这可能是病毒影响了身体的代谢与免疫功能。长期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要警惕是否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5. 皮疹或皮肤瘙痒
有些人感染初期会出现红色或紫色的小丘疹,常见于躯干、面部或四肢,伴有轻度瘙痒。这种皮疹并不典型,但如果持续不退且无明显过敏原因,应提高警惕。
6. 消化道不适,恶心、腹泻反复发作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病毒感染后,可能导致胃口差、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在没有食物中毒或肠炎背景下发作,要考虑是否与免疫异常相关。
这些症状看似平常,但若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反复发作、常规治疗无效,建议尽早就医,并进行HIV抗体检测。
很多人一听“艾滋”就觉得是判了“死刑”,其实,这是个严重的误解。
目前,国内外研究已证实:只要早发现、早治疗,HIV感染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我国从2003年起已经全面推广抗病毒治疗(ART),并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免费药物。
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从而极大延缓免疫系统的衰退,也能显著降低传播风险。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因为不了解,耽误了治疗。
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非常明确: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在这三条路径之外,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艾滋病毒。
比如:握手、拥抱、共用马桶、共用餐具、甚至与感染者共处一室,都不会感染。
但以下行为却可能将你暴露在风险中:
无保护性行为:包括异性或同性之间的不安全性行为,尤其是没有使用避孕套。
共用针具:如静脉注射吸毒患者之间的针头共用。
纹身、穿耳、牙科手术等操作不规范:使用未消毒器具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的孕妇若未经治疗,可能在孕期、分娩或哺乳期将病毒传给胎儿。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科学预防完全可以避免感染。普通人只需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1. 保持单一性伴侣关系,避免高危性行为
性传播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保持忠诚稳定的伴侣关系,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同时,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2. 不共用针具,选择正规医疗场所
无论是打针、拔牙、做手术,还是纹身、美容穿孔,务必选择具有卫生资质的机构,杜绝一切使用共享器具的风险。
3. 主动检测,不讳疾忌医
国家疾控部门鼓励高危人群定期检测HIV抗体。如今很多城市设有匿名自愿检测点,也可以在正规药店购买唾液快检包,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
4. 孕妇产检要筛查HIV
国家已将HIV检测纳入常规产检项目。感染者在妊娠期接受规范治疗,母婴传播率可从30%降至不到2%。
很多艾滋病毒感染者并没有做错什么,却因为“标签”被社会排斥。病毒不可怕,偏见才最伤人。
我们需要更多科学理性的认知,少一些歧视与恐惧。每一个感染者,都是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的人。
艾滋病并不遥远,也不是“少数人才会得”的病。它可能藏在一次不经意的行为中,也可能披着“感冒”的外衣潜伏在身体。
但我们无需恐慌,只需掌握科学的知识,保持健康的行为,就能有效预防感染,守护自己的健康与尊严。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手册》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