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自恃山高路远反叛,大唐派名将不远数千里远征,一举将其歼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9:08 1

摘要:唐帝国自建立以来,便以强盛的国力和锐意进取的姿态,展现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气象。其疆域覆盖了东亚、中亚、南亚之间的广阔地区,军事力量远达葱岭之外,国威播于四海。尤其在唐太宗到唐玄宗年间,王朝对外用兵频繁,凭借一支训练精良、组织有序的强大军队,不仅稳固了边疆,更将

唐帝国自建立以来,便以强盛的国力和锐意进取的姿态,展现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气象。其疆域覆盖了东亚、中亚、南亚之间的广阔地区,军事力量远达葱岭之外,国威播于四海。尤其在唐太宗到唐玄宗年间,王朝对外用兵频繁,凭借一支训练精良、组织有序的强大军队,不仅稳固了边疆,更将影响力投射至遥远的周边诸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身处南亚地区的勃律国一度与大唐结缘,却在形势所趋之下反复易主,最终引发了唐朝一次远征千里的决定性军事行动。

高仙芝

勃律国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北部与印度河上游一带,这一地理位置自古便为东西交通的重要咽喉。勃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晋时期,在《晋书》《魏书》《隋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唐初,随着吐蕃的崛起与扩张,勃律国被强势政权击破,分裂为大勃律与小勃律两国。大勃律大致位于今天的巴尔蒂斯坦一带,而小勃律则迁至今天的吉尔吉特地区。两地虽分,但仍处在连接唐朝西域、吐蕃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关键节点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入武则天时代,唐王朝在西域的势力逐步扩展,与吐蕃形成了长期的拉锯局面。尽管小勃律地处遥远,但其地理位置却决定了它在唐朝外交与军事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因此,从武则天后期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小勃律多次遣使入朝,表达臣服之意。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更亲自赶赴长安,请求归属唐朝。他自带虔诚之心,向唐玄宗表示尊敬,甚至以“父事帝”的方式表达归属的诚意,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外交中极为罕见,也显示出他对唐朝庇护的极度渴求。

唐玄宗欣然接受其归顺,不仅赐予诰封和珍宝,还在对其国政给予支持的同时,约定共同对抗吐蕃之策。小勃律国正式成为唐朝属国后,在地缘上形成对吐蕃的半包围之势,这对于唐朝在西域和南亚的战略部署有极大意义。唐玄宗时期的外交策略十分精明,一方面通过军事威慑镇压反叛,另一方面又以怀柔示好来维系与众多属国之间的联系。这些属国,不仅为大唐输送贡品,还承担边疆屏障的功能。

唐军

然而,唐虽远而强,仍不免受地理与现实限制。小勃律虽然归顺,但距离长安遥遥九千里,地处高山险壁之中,一有战事,中国大军远赴山路遥途,困难重重。吐蕃深知此理,因此多次侵扰小勃律,试图切断其与唐朝的宗藩联系。最终,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大军围攻成功,攻陷小勃律,逼迫国王苏失利接受吐蕃公主为王后,彻底将小勃律纳入自己的势力圈。

这一事件不仅割断了唐朝在这一线路的外交联系,更为严重的是,小勃律一倒,周边大小国家纷纷向吐蕃低头,标志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史书上记载:“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唐朝苦心经营的安全地带一时土崩瓦解,战略形势陡然变得严峻。南亚边境局势之变,使得唐朝不得不重新部署以应对。小勃律成为了唐王朝必须夺回的战略要冲,而这一重任最终交到了一位来自东北边陲的将领手中——高仙芝。

高仙芝

高仙芝,原为高句丽人,后入唐籍。他因骁勇善战、远见卓识而受到重用,出任安西副都护,驻节边疆事。唐玄宗动议远征小勃律之时,朝廷中颇有非议之声,盖因距离遥远、地形艰险、吐蕃兵力强盛等原因。但安禄山、高仙芝等边境将领一致认为,此战非打不可,否则由此助长吐蕃之气焰,边境必将永无宁日。

于是,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高仙芝亲统万人大军,由安西都护府驻地龟兹出发。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与监军宦官边令诚随军同行。大军翻越葱岭,攀登冰川,经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复杂地理难关,大小勃律之战历史中最为险要的军事行动刚刚拉开序幕。

高仙芝

葱岭,即今日的帕米尔高原,山峦叠嶂、风雪交加,行军难度极大。“连云堡”则是小勃律地势险要的军事据点,地处今吉尔吉特西约百里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高仙芝此番出征,先破此堡,以其掌握主动权之后,迅速推进至小勃律都城——阿弩越城。

在行军过程中,高仙芝每每亲自断后,鼓舞士气。《新唐书·高仙芝传》中记载:“仙芝好容仪,善骑射,多计略。”这位将领不仅才勇过人,也在军事部署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他于七月抵达战地之后,分三路而行,蒙山道、险族道、坦驹岭道三路合击,他本人率偏师担任关键突进任务。最终依靠灵活指挥和将士奋战,攻入阿弩越,俘掠小勃律国王夫妇,并扶立新的归属势力登上王位。

唐军远征

占领小勃律后,驻军留屯兵三千人以稳固局势,其余部队由高仙芝主导,在取得胜利后潇洒归国。此役也是中原王朝历史上首次由汉军将领翻越帕米尔高原,进行实战征讨的记录。战罢,唐军的威名再次传播西域和南亚,一时间西北各国皆再度归附大唐。

然而远征虽胜,地理之限非人力所能轻易改变。高仙芝得胜后被授予安西都护之职,回到长安亦一度风光无二,成为朝廷重臣。但好景不长,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军主力自河西走廊匆匆南下以保长安,原本地处遥远而脆弱的小勃律地区再度陷入防御空虚。吐蕃大军趁机卷土重来,上下策应,不久便重新占领小勃律,唐朝再也无暇远顾。

高仙芝

当然,高仙芝这场远征因其地势之艰险、行军之遥远、战术之巧妙而为中国历代兵家所称颂。他不仅完成了一场跨山越岭的远程投送战役,也展现了唐军强大的组织与战斗能力。其对胜利的执着和深厚的军事思维,亦在兵力有限、后勤难以延续的条件下造就了这一战役的成功。

此外,小勃律战略地位的丧失与夺回,并非孤立事件。事实上,在大唐国势鼎盛时期,如大食、拂菻、焉耆、龟兹等国,皆曾受命成为中国藩属。而高仙芝此次远征的胜利,使得又一次完成了对属国的军事保障任务,续约了大唐在西域的外交影响力和安全承诺。

高仙芝

然而,唐军虽胜,却受限于地理与局势,稳定难以持久。开元二十五年之后,小勃律虽短暂脱离吐蕃,但在此后十余年中,唐、吐蕃两国于西域地区多番拉锯,局势持续波动,唐朝再难对其远程遥控自如。

此战虽未如安史之乱般彻底改写唐王朝命运,却映射出其对外战事的艰险。唐军虽本地无敌、威力远扬,但向远方投送军事力量时,仍面临的挑战之多,并非人力所能尽治。不过高仙芝的果决与胜利,却也为唐玄宗时期的边疆拓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唐之兵威也因此再度传扬至帕米尔以外。

高仙芝

小勃律之事,虽为外藩小国,但关乎大唐在南亚及西域的战略布局。唐朝廷视其为完整治国地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道义上与发展上都难以容忍此类属国易帜、断贡之行为。在高仙芝远征之前,唐已数次派遣使节与军队尝试干预,都因兵力不足或时机未到而告终。这次终于一举成功,并得以在当地建立了有效的军事控制,是唐朝整体边疆政策执行中重要而罕见的胜利。

高仙芝此次军事胜利让中国重新获得在小勃律地区的地缘优势,并通过重新扶植新的友好政权巩固了唐朝对这一地区的宗主权。然而这一切未能维持多久,在安史之乱战火席卷中原后,万里之外的小勃律再度陷入动荡和被征服的轮回,这也象征着唐朝控制力逐渐减弱的趋势。

高仙芝

来源:最爱历史的小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