犰狳不是人类的近亲,为啥能成为传播麻风病的非人类物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9:31 1

摘要:咱都知道麻风病这玩意儿吓人,在古代得了病的人常被隔离甚至抛弃。可您猜怎么着?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这病不光人传人,居然还能从动物那儿传过来!这“毒王”不是咱人类的近亲猴子、猩猩,反而是和人类八竿子打不着的犰狳。

咱都知道麻风病这玩意儿吓人,在古代得了病的人常被隔离甚至抛弃。可您猜怎么着?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这病不光人传人,居然还能从动物那儿传过来!这“毒王”不是咱人类的近亲猴子、猩猩,反而是和人类八竿子打不着的犰狳。

按理说灵长动物跟咱基因最亲,细菌病毒都爱“串门”,可麻风杆菌偏偏挑了犰狳当“二房东”。201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实锤了这事儿,美国南部麻风病患者,不少都有接触犰狳的历史。这究竟是咋回事?

麻风病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从古埃及纸草文献到中国《黄帝内经》,都留下了它的印记。在长达数千年的认知里,人类是麻风分枝杆菌的唯一自然宿主。

这种顽固的细菌1873年就被挪威医生格哈特·亨克发现,但它的传播路径却让科学家们困惑了整整一个世纪。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南部医生发现一些从未踏出过国门的麻风病人,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接触过当地一种身披盔甲的小动物:九节犰狳。

为什么是犰狳?麻风杆菌是个“怕热”的主儿,它最活跃的温度在30至33°C之间,正好接近人类皮肤表面温度(约33°C)。

而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狒狒、猕猴等,它们的核心体温高达38-39°C,皮肤温度也显著高于人类。

这高温环境对麻风杆菌简直是“火焰山”,根本没法大量繁殖致病。反观犰狳,它的体温在哺乳动物里是出了名的“低功耗”,平均只有32°C左右,完美契合麻风杆菌的“舒适区”。这就好比细菌在犰狳体内找到了恒温空调房,自然安营扎寨。

虽然犰狳和人类在进化树上分道扬镳已有上亿年,但在某些关键免疫基因上却存在令人惊讶的相似性。2011年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表明,人类和犰狳体内的麻风杆菌菌株基因型高度一致。

尤其是一种名为TLR1的免疫受体基因,其特定变异(如TLR1_I602S)在人类和犰狳中都存在,这种变异削弱了宿主对麻风杆菌脂蛋白的识别能力,相当于给细菌悄悄开了后门。

而大部分灵长类动物恰恰缺乏这种“缺陷型”基因组合。

灵长动物大多生活在热带丛林或保护区,与人类日常接触有限。犰狳则不然,尤其在美洲,它们适应力强,常出没于林地、农田甚至居民区。

人类因狩猎(食用犰狳肉)、好奇捕捉或处理死亡个体而频繁接触它们,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甚至有食用犰狳的习俗,大大增加了病原体跨越物种屏障的风险。这种“亲密接触”是灵长类动物无法提供的传播场景。

犰狳在实验室条件下被证明对麻风杆菌高度易感,感染后体内细菌载量极高,器官(如肝、脾)含菌量可达人类的1000倍以上!它们群居或共享洞穴的行为也促进了种群内传播。

这种高负荷感染状态,使得犰狳成为环境中强大的麻风杆菌“储存库”和释放源。

麻风杆菌选择犰狳而非灵长动物作为主要动物宿主,颠覆了“亲缘越近越易传病”的直觉。病原体传播的核心,在于宿主生理生态位(如体温)的匹配度、关键分子互作的兼容性以及实际接触机会的多少。这三者的交集,才决定了传播链能否形成。

对麻风病传播链的破解,不仅解释了历史谜题,更带来了实际益处。科学家利用犰狳模型深入研究麻风杆菌特性及药物反应,推动了新疗法开发。

2016年美国启动的“犰狳健康放归计划”尝试通过接种和标记,降低野生犰狳种群带菌率,从源头减少人畜共患风险。聊到这,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一寸虫奇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