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南家长“撑不住”国际学校学费:面子、教育与现实的拉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9:15 1

摘要:那所国际学校的学费和各类支出,一年加起来要4.5亿越盾(约人民币11万元)。他说:“真的撑不下去了。”过去两年,他们夫妻拼尽全力维持这笔开销,但最终不得不承认——家庭预算已到了极限。

去年夏天,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孩子从国际学校转出,改读公立学校。

那所国际学校的学费和各类支出,一年加起来要4.5亿越盾(约人民币11万元)。他说:“真的撑不下去了。”过去两年,他们夫妻拼尽全力维持这笔开销,但最终不得不承认——家庭预算已到了极限。

孩子今年七年级,早已习惯全英语授课、外籍老师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当父母告诉他要转去公立学校时,他当晚哭了整整一夜,只说了一句:“我在同学面前很丢脸。”

那一刻,对他来说,也许是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挫折;而对父母而言,却是现实狠狠的一击。

在越南(乃至整个亚洲),国际学校早已成为“教育名片”——英语、外教、小班制、课外活动、国际化思维……在家长眼中,这不仅是教育投资,更是一种身份象征。但当教育变成了“面子工程”,负担就成了隐形的枷锁。

许多家长在一开始选择国际学校时,只考虑了“现在能负担得起”,却忽略了未来十几年的持续压力。

如果一年学费约为2亿越盾(小学阶段),12年就是2.4亿×10年=24亿越盾(约100万元人民币),还不算大学费用。

一旦遇上经济下行、失业或疾病等变故,这份“教育投资”就可能成为整个家庭的财务定时炸弹。

国际学校并不是短期选择,而是一场长期承诺。孩子一旦习惯了国际课程体系,再转入本地学校,不仅要面对语言与课程落差,心理上也可能经历“断层式的失落”。那种落差,不只是孩子的文化冲击,更是父母的情绪崩溃。

“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国际学校”“孩子要从小讲英语”“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这些熟悉的声音,几乎构成了城市中产的日常。

许多父母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牺牲”,但其实,牺牲的更多是理性与平衡。当教育成为攀比的赛场,孩子反而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

真正的教育,不是价格的竞赛,而是价值的选择。如果家庭财务无法支撑那种体制内的高消费,
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好教育”:陪伴、阅读、沟通、兴趣培养——这些成本低,却能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飞得更高,但要让他们飞得更远,首先要有稳固的地面

国际学校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通往成功的独木桥。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一片量力而行的天空,
比一张透支的“国际梦想”更值得托付。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夜蓉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