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秋末,杭州的桂花香气尚未完全消散,一场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围剿战”已经在一处城市公园开始了。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秋末,杭州的桂花香气尚未完全消散,一场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围剿战”已经在一处城市公园开始了。
因为10月下旬的时候,杭州市滨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巡查人员在日常河道巡检中,竟然发现公园里面长着很多“生态杀手”。
要知道这玩意的繁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要是不及时清除掉可是有大麻烦的。
于是10月底的时候,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专业人员全副武装戴上手套,先用锄头小心地挖掘,把根部整个也抬起来。
经过近1小时的紧张作业,这片区域的入侵物种被彻底清除。
经现场预估,此次清除掉的植株数量起码有500多棵,总重量约80公斤。
这些被拔除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并未被随意丢弃,而是被装入密封袋集中清运,最终送往发电焚烧厂。
在高温焚烧炉中,这些“生态杀手”转化为电能,实现了从有害物种到清洁能源的循环再利用。
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二次扩散风险,又践行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而之所以需要处理地这么彻底,本质上也是和这种入侵植物的生活习性有关系。
那么它有多可怕呢?
«——【·恐怖的入侵物种·】——»
这种植物叫做加拿大一枝黄花,又名黄莺、麒麟草,隶属于菊科一枝黄花属,北美洲是它的老家。
1935年,它因色泽亮丽、花形美观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华东地区,谁也未曾料到,这个看似温顺的“外来客”会在百年间演变为破坏力极强的“生态杀手”。
如今,它已在我国的上海浙江等15个省份扩散蔓延,新的入侵点仍在不断出现。
2010年,加拿大一枝黄花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23年又被纳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成为我国重点防控的重大农林入侵物种。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双轨制”繁殖策略:
既能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一株植株在11月底至12月中旬果实成熟时,可产生2万多粒种子,这些种子轻小如尘,能借助风力、水流、动物皮毛等多种途径传播;
又能通过地下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根茎在土壤中横走蔓延,不断长出新的植株,形成密集的“地下网络”。
更令人担忧的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态适应性极强,在河滩、荒地、公路旁、农田、果园、园林绿地等多种生境中都能扎根生长。
秋季的时候,大部分杂草已经停止了生长,但这玩意儿依然保持花黄叶绿的茂盛状态,地下根茎持续扩张,不断占领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早已超出单一物种的范畴,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乃至人类健康都构成了多重威胁。
比如在生态层面,凭借高大的植株(可达1-3米)、发达的根系和快速的生长速度,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极易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将周围的本土植物“排挤”得无立锥之地。
更阴险的是,它会向土壤中分泌代谢物,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导致入侵区域的植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在浙江部分地区,曾出现过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本土杂草和灌木消失殆尽,仅留下单一黄色花海的惨状。
对农业生产而言,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不折不扣的“减产元凶”。
它入侵农田及周边地带后,会与农作物争夺水、肥、光、热等关键资源,导致农作物生长受抑、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在果园中,它的根系会与果树根系交织缠绕,抢夺养分;在苗圃里,它会挤占幼苗生长空间,影响苗木质量。
据农业部门统计,受加拿大一枝黄花严重入侵的农田,农作物减产幅度可达10%-30%。
除此之外,加拿大一枝黄花10-11月盛花期时,大量花粉会随风飘散,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所以有关部门的专家提醒,过敏性人群一定要避开加拿大一枝黄花,千万不要随便用手去接触它。
当然,有一种植物和加拿大一枝黄花长得特别像,它就是本土一枝黄花。
两者同属菊科一枝黄花属,若仅凭花色和花形判断,很容易混淆,导致“错杀友军”的尴尬局面。
下面咱们来讲讲区别。
加拿大一枝黄花堪称“植物界的巨人”,植株高度普遍在1-3米之间,最高可达到3.5米。
其地上茎直立粗壮,木质化程度高,摸起来坚硬紧实,且生长密集,常常簇拥成丛,远远望去如同一片黄色的“高墙”。
本土一枝黄花则显得“瘦弱矮小”,植株高度通常在0.5-1米之间。
它的茎秆纤细柔软,木质化程度低,手感偏韧,且多为单生或零星生长,很难形成密集群落。
在野外,若看到超过一人高的黄色花丛,大概率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
花序是区分两者最关键的特征之一: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头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状花序,且所有花序都集中着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使花序枝呈现明显的蝎尾弯曲状,如同 “偏头生长”
这种单侧排列的方式能让花粉更易被风力带走,提高传播效率。
本土一枝黄花的头状花序不会偏向某一侧生长,也不呈蝎尾弯曲状,整体排列更为对称规整。
果实的形态特征也能辅助区分。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瘦果呈圆柱形,表面覆盖着密集的白色柔毛,摸起来毛茸茸的,这些柔毛能帮助种子附着在动物身上或随风传播。
本土一枝黄花的瘦果同样为圆柱形,但表面光滑,仅在顶端偶尔有少量稀疏柔毛,整体显得干净利落。
如今,杭州的河道两岸已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本土的芦苇、菖蒲重新占据了优势,鱼儿在水中嬉戏,鸟儿在枝头筑巢。
但这场与入侵物种的斗争远未结束,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协同作战,就一定能守住生态安全的防线,让“生态杀手”无处遁形。
参考:
人民日报《看到千万别碰!这种小黄花可能是入侵生物》2024-11-5
来源:牧子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