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禅门公案》《五灯会元》《净土圣贤录》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禅门公案》《五灯会元》《净土圣贤录》
妙莲老和尚是清代著名高僧,精通经律论三藏,平生弘法利生,化度众生无数。
他讲经说法不拘形式,善用方便法门开示众生。
有一个关于他开示弟子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所传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地。
妙莲老和尚究竟是如何开导弟子的呢?
那是一个初春的午后,妙莲老和尚正在精舍院中的菩提树下打坐。忽见几位弟子前来求教,为首的是一位已出家多年的比丘。这位比丘名叫智明,为人谨慎守戒,尤其在饮食上极为注重,自出家以来十余年从不沾荤。
智明见到师父后,恭敬地行了礼,道:“师父,弟子今日来是有一事不解,望师父慈悲开示。”
妙莲老和尚微微一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智明道:“弟子自出家以来,谨遵佛制,持戒吃素已有十三年。
从不违犯一丝一毫。
可近日寺中新来了几位年轻师弟,他们虽也吃素,但才不过一两年光景。
昨日用斋时,有位师弟提起素食,我便告诉他们说我已吃素十三年,想以此勉励他们精进。
谁知他们听后不但不生敬仰之心,反而说我执着于表相。
弟子不解,持戒吃素乃修行之基础,我这是精进,为何反被说成执着?”
妙莲老和尚听罢,不急着回答,先招呼大家坐下,又命侍者沏了一壶清茶。茶来之后,他亲自为每位弟子斟满,最后才开口道:“智明,你说你吃素十三年,确是难得。那你平日可曾数过,自己喝了多少杯茶?”
智明一愣:“这…弟子从未数过。”
“那你可知道,从你出家至今,究竟念了多少声佛号?”妙莲老和尚又问。
智明低头道:“弟子也未曾数过。”
“那你可记得,你听经闻法,究竟听过多少部经典?”
智明再次摇头:“弟子只知道用心听,未曾刻意去数。”
妙莲老和尚微微一笑:“你念佛号、听经典都不曾数过,为何单单要数吃素的年数呢?”
智明被问得哑口无言,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你看这杯茶,”妙莲老和尚指着面前的茶杯,“它清澈透明,能解渴、能醒神,但若有人整日只顾数着自己喝了多少杯茶,却不去品尝茶的滋味,不去感受茶的功效,你说这人是真懂得喝茶吗?”
弟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妙莲老和尚继续道:“吃素确是修行的一部分,但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清净自心,增长慈悲,最终证悟菩提。若只执着于吃素的年数,却忘了初心,那与那个只数茶杯不品茶味的人有何区别?”
此言一出,智明顿时醍醐灌顶:“师父教诲极是,弟子知错了。”
“不必自责,”妙莲老和尚慈祥地看着他,“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很久以前,迦叶尊者座下有一位弟子,他持戒极严,尤其是饮食戒律,几十年如一日。
有一次,他在一次法会上向众人宣扬自己几十年来如何严格持素,不少人听了都很钦佩。”
“法会结束后,迦叶尊者私下对这位弟子说:’你持戒精进,本是好事。
但你可知道,你每次向人夸耀自己持戒多久时,心中便生起了一种微妙的贡高我慢。
这种我慢看似很小,却如同细微的灰尘,日积月累,终会遮蔽你的慧眼。’”
“那位弟子听后大惊:‘师父,我只是想以身作则,鼓励大家精进修行啊。’”
“迦叶尊者说:’鼓励他人本是好事,但不必以自己的成就为标杆。
真正的善巧方便,是应观机逗教,因人施法。
有人也许持素不久,但他的慈悲心已经很广大;有人虽然持素多年,但内心可能仍充满嗔恨。
若以持素年数论高下,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讲到这里,妙莲老和尚顿了顿,看向智明:“你觉得迦叶尊者说得有理吗?”
智明恭敬地合掌:“师父所言极是,弟子受教了。”
众弟子也都若有所思,院中一时间陷入沉思的宁静。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菩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好像在诉说着某种无声的智慧。
妙莲老和尚看着被风吹动的树叶,忽然问道:“你们看这树叶,风来时它摇摆,风停时它静止。
它何曾记挂自己摇摆了多少次,静止了多少时辰?
它只是随缘应物,自然而为。
我们修行也当如此,不必过分执着于形式和数量,而应当关注内心的变化。”
“那师父,我们应当如何修持,才能不执着于表相,真正做到清净自心呢?”智明诚恳地问。
妙莲老和尚微微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正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心地法门。”
老和尚的声音越来越轻,院中的风也仿佛停了下来,树叶不再作响,一切都在等待着那个重要的开示。
“心地法门的核心,就在于观照自心。”妙莲老和尚的声音庄严而慈悲,“吃素不是目的,而是帮助我们培养慈悲心的一种方便。
每当你食用素食时,应当思维:我今日食此食物,是为了维持色身,以便更好地修行利生。
同时思维:众生与我同体,我不忍食其肉身,正如不忍食自己手足。
如此思维,方能从吃素的行为中增长慈悲。”
“还有更重要的是,”老和尚继续道,“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观照自心,检视自己的念头。
当你因为持戒精进而生起骄傲时,立刻觉察;当你因为别人赞叹而生起欢喜时,立刻觉察;当你因为某些成就而生起贡高时,立刻觉察。
觉察之后不必刻意压制,只要如实了知:这是骄傲心、这是欢喜心、这是贡高心。
了知之后,这些念头自然会像云彩一样散去。”
“这心地法门,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难在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觉知,不被外境所转;易在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工具和仪式,只要回归本心即可。
世尊当年拈花示众,迦叶微笑。
那一刻,无关持戒年数,无关修行时长,只在一念回归本心,见到自性。”
“各位弟子,你们可明白了吗?”妙莲老和尚环顾四周,慈悲地问道。
智明和其他弟子恭敬地合掌,异口同声道:“感谢师父慈悲开示,弟子们受益匪浅。”
从那以后,智明不再向人提起自己吃素多少年,而是专注于观照自心的功夫。
几年后,他的修为大有长进,成为一位颇有道行的大德,度化了无数众生。
每当有人问起他修行的秘诀,他总是微笑着说:“心地法门,返照自性,才是真修行。”
来源:云水禅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