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字迹明显有点发抖,不是因为感情激动,而是因为山里的夜太冷,手指已经冻僵。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5年深秋,贵州深山,风雨不停。
张学良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写下一封借钱的信。
他的字迹明显有点发抖,不是因为感情激动,而是因为山里的夜太冷,手指已经冻僵。
写给谁?宋子文。
这事儿要搁在十几年前,没人敢想。
张学良,少帅,东北军的统帅,手握重兵,风光无限。
宋子文,蒋介石的内阁重臣,财政大权在握,谈笑间调动国家黄金储备。
当时这两人,不说平起平坐,至少也都是坐在牌桌上的人。
可这时候的张学良,已经被软禁了九年。
他和赵一荻一起,被转来转去,最后落到贵州的一个山沟沟里。
那地方叫息烽,山高林密,交通极差。
吃的东西靠配给,穿的衣服自己补,连个像样的药都没得用。
生活拮据到什么程度?连油盐酱醋都要精打细算。
所以他写信了。
不是给亲戚,不是给旧部,而是给宋子文。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快十年前的西安事变说起。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扣押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事儿震动整个政坛。
谁都没想到,张学良敢这么干。
宋子文当时第一时间站出来斡旋。
他亲自到了西安,见张学良、劝放蒋介石。
张学良最终答应了,还亲自陪蒋回南京。
那趟回南京的路上,有人劝他别去了,说危险。
但他不听。
他说,蒋是领袖,我既放他,就该送他回去,不能让他没面子。
这份信义,谁都看得出来。
可到了南京,他就走不了了。
一开始,是北极阁,宋子文自己的宅子。
宋子文把他安顿在那里,还劝他写一篇“请罪文”,给蒋一个台阶下。
当时宋子文还挺有信心。
他跟身边人说,蒋不会太为难张,毕竟他动机纯粹,没搞政变,也没图私利。
再后来,局势变了。
国民党高层开了个会,很多人都反对轻饶张学良。
陈诚、陈布雷这些人态度很坚决,说张是“叛乱”,不能让他再回西北。
蒋介石起初还犹豫,说要“兼顾公私”。
但当杨虎城把一批在西安被扣的政要全送回南京之后,蒋的态度就硬了。
他不再顾及张学良的“诚意”,直接下令软禁。
宋子文没辙。
他再怎么劝,也劝不动了。
他本来就和蒋不对付,早年还反对蒋娶自己妹妹宋美龄,两人关系一直紧张。
这次他干脆退了,不再插手。
张学良就这么被送进了“特别看守”。
从南京到庐山再到贵州,转了好几次,待遇也一次比一次差。
那会儿日子是真的难过。
他和赵一荻两人,生活用度全靠配给。
有时候连米都供应不上,更别说药品和衣物了。
赵一荻身体不好,常年胃病复发,可连止痛药都难求。
张学良这才动了念头,想写封信给宋子文。
他知道,宋子文不是那种爱显的人。
他也知道,政治上宋已经帮不了他了,但生活上,说不定还能拉一把。
信写得不长,也不卑不亢。
大意就是:日子不好过,方便的话,能不能借点钱解解燃眉之急?
信送出去了。
几天后,钱就到了。
宋子文没多说什么,回信里只字未提政治,都是关心他身体、生活,还问赵一荻的病情。
那信里头没有客套,也没有怨言,只有一句话最打动人:“兄弟间事,不必多言。”
其实,这不是宋子文第一次帮他。
早些年,于凤至得了乳腺癌,需要去美国治疗。
可张学良的海外资产被冻结了,动不了。
宋子文动用私人关系,帮他解冻了一笔钱。
于凤至顺利去了美国,后来说起来那事儿,还念着宋子文的好。
这些都是别人很难知道的细节。
几十年后,宋子文去了台湾。
那时候他早已淡出政坛,张学良也被转移到台北,依旧软禁着。
两人见了面,居然一时间没认出来。
“汉卿,是你吗?”
“子文兄,好久不见。”
相视一笑,眼圈却红了。
那次见面之后,两人再也没见过。
张学良后来写在日记里:“多年别来,相见无限凄然。”
参考资料:
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
宋子文文书编辑小组编,《宋子文档案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陶涵(Jay Taylor)著,《蒋介石传》,中信出版社,2014年。
李敖,《蒋介石研究》,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来源:上进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