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道堰这次大整改绝了。以前散居院落公共区域垃圾乱堆,房前屋后脏乱差,现在完全不一样了。10个村(社区)的小区(院落)颜值提升很明显。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近日,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邻城村居民在社交媒体点赞当地人居环境,并引起大家共鸣。村民公开“晒”获得感,既
“三道堰这次大整改绝了。以前散居院落公共区域垃圾乱堆,房前屋后脏乱差,现在完全不一样了。10个村(社区)的小区(院落)颜值提升很明显。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近日,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邻城村居民在社交媒体点赞当地人居环境,并引起大家共鸣。村民公开“晒”获得感,既是对家乡人居环境的赞赏,也是对郫都区以和美乡村建设擦亮“锦绣郫都”底色的认可。近年来,郫都区围绕“治理、产业、建设、运营”四个方面深入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建设,将美丽乡村从“风景”变成“产业”,从“幸福家”变成“打卡地”,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让文商农旅体融合发展底气更足。
治理:人居环境向“美”而行
来到邻城村邻八路袁家院子段,干净整洁的路面让人耳目一新,宽敞的路面甚至连当地人也觉得“还不太适应”。“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路面乱糟糟的。但现在看起来就像‘美颜’了一样。”村民袁胜吉感叹道。今年上半年,邻城村通过“党员示范、志愿服务、多方共建”三维联动机制,以袁家院子、天师堰河道为人居环境治理示范点位进行打造。村两委牵头链接花卉、木栅栏、碎石等资源。2家材料供应商、16家花卉商家投入万余元各类物资,村民筹工筹劳对围墙进行粉刷和墙绘创作,对道路两侧进行“爆改”。如今,邻八路一侧被栅栏、微花园、微菜园所“镶嵌”,另外一侧被碎石铺就。“铺碎石的好处是渗水快,不长草,而且路面容易保持整洁。”村党委副书记卿夏红告诉记者。
据统计,在“五清”行动中,邻城村发动5家本村企业成为“人居环境治理社区合伙人”,向35家花卉苗木企业发起“我为邻城村人居环境治理增光添彩”倡议,获得积极响应。另外还组织40余人的“萤火虫”志愿服务队,作为人居环境治理的骨干力量,对本村28个散居院落存在的院落林盘房前屋后环境脏乱差、公共区域大件垃圾乱堆放、田间地头塑料垃圾污染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走进战旗村,绿意盎然、花木清香,干净宽阔的柏油路与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这座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文明村”的村庄,以蓬勃的生机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文明密码。近年来,村里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洗衣液300积分,大米200积分,牙膏150积分……村民参与矛盾调解、环境整治、文化宣传,就能攒积分,攒够了就能换日用品。以前让村民参加活动得三请四邀,现在大家争着报名。文明实践活动从“要我参加”变成了“我要参加”。村里不仅有常规的党员、青年、巾帼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结合实际组织修理、理发、竹编等能工巧匠成立了邻里互助文明实践小分队,为居民提供“点单式”服务,全村年均开展1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渐渐地,村容村貌靓了,乡风文明美了。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注重“面子”,也要注重“里子”。战旗村是郫都区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探索“内外兼修”发展路径的缩影。为了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果,郫都区精神文明办公室在全区积极推行文明银行积分兑换,结合“文明兴蓉”系统,上线郫都特色文创产品,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享实惠,激发内生动力。此外,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同时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红白榜、评议会等监督机制,将软性倡导变为硬性约束,实现自我管理与教育。 定期评选“最美院落”、“五好家庭”等,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希望通过‘塑形’与‘铸魂‘相结合,实现从‘面子’光鲜到‘里子’美丽的蜕变,打造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丽乡村,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郫都区精神文明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郫都生菜端上香港餐桌
“赶紧处理,今天就要发车。”10月22日,位于郫都区棋田村的郫都生菜集散中心一派忙碌,负责人唐杰正调度工人处理来自安徽的10吨生菜订单。生菜是郫都地理标志产品,全年产量约6万吨。过去受制于产品特点和运输条件,大部分只能就近销售,遇出产高峰期常常滞销,价格波动也较大。唐杰通过拓展省外市场,打开了销路。今年3月,郫都生菜集散中心正式建成,单日峰值处理能力80吨。郫都种的生菜通过真空预冷和冷藏运输,销往了上海、深圳、北京、哈尔滨、天津等地,甚至还卖到了香港。“我们拥有6300平米的保鲜库,配备专业真空预冷机,能够在短短30分钟内,迅速将蔬菜中心温度降至1-2℃,实现快速降温保鲜。除了生菜,还可以处理萝卜、油麦菜、豌豆尖、儿菜等蔬菜。”唐杰告诉记者,中心投运迄今已经实现了1000余万的经营业绩,带动了棋田村及周边近500人就业,从事种菜、采收、包装、加工等工作。同时推动生菜产业联农带农,通过“达标+购销”“托管+销售”“订单+统购”三种合作模式,带动5个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和200余户农户共闯市场、共建品牌、共享收益。
与生菜集散中心一墙之隔的郫都汉康育秧烘储中心眼下正在进行水稻烘干作业,中心购置了7台低温干燥机,单日最大吞吐量达300吨,4个仓储罐储存能力达3000吨。除了郫都,也面向周边区(市)县种植大户等提供粮食烘干和收储服务。“我种了1300吨水稻,今年全部卖给了汉康育秧烘储中心。不仅比粮库收购价每斤高2分钱,还省去了运输费用,更实惠。”红专村种植大户罗德坤告诉记者。除了粮食烘干、收储,中心还提供育秧服务,整套设备一次性完成供盘、铺土、浇水、播种、浇水、覆土、叠盘、叠栈(码垛)作业,全程仅需5-6人。今年,中心共育秧60万盘,栽种面积达2.5万亩,覆盖郫都、崇州、彭州、都江堰、温江等地。
金秋时节,郫都乡村色彩斑斓,一座座村居亮丽多彩,一项项产业落地生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郫都区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汉姜、棋广粮经园区提质增效目标,率先在区域内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设一站式社会化工作站,推广“代耕代种”和“全程托管”模式。同时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实施标准化生产与统购统销,依托绿色生产联盟,引领片区绿色生态种植转型。2024年郫都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8.12亿元、同比增幅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6.2%。
建设:“三零”模式为汉康走廊添彩
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以新团路为轴,起于红光街道汉姜村、止于唐昌镇平康村,全长18公里、覆盖面积70.8平方公里。来到金柏村段,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绿化带里,翠绿的草坪如柔软的绒毯铺展,其间点缀着错落有致的球形绿植,圆润可爱。我们推出的‘村企民’三方联动共建模式,以‘零投入、零租金、零维护费’的‘三零’模式,将这条路打造成了亮丽风景线。”金柏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林告诉记者。新团路金柏段约2.3公里,道路两旁桂花、满天星、杜鹃、银杏等“镶”出了一道“景观长廊”。特别是溲疏、龟甲冬青、亮晶女贞球、金边黄杨、千层金、腊梅、红枫等拼成的“花园”,让人赏心悦目。值得一提的是,工程设计、实施全部由成都苗夫现代苗木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金柏村“零投入”。“每一季都有鲜花。道路绿化带变成花境展陈区,既为道路进行了美化,又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展示销售的舞台,这些苗木是‘活招牌’,长得精神才吸引客商,不用村里催,我们都会用心维护。”项目负责人熊伟说道。
除了将道路沿线打造成风景线,去年5月开始,金柏村启动汉康走廊沿线农户风貌改造,重点针对走廊沿线81家农户,围绕墙面、地面、屋面三大区域进行升级。墙面改造中,清理修补斑驳墙面,部分绘制农耕、花卉主题彩绘;地面平整后铺设防滑地砖或硬化处理;屋面更换老化瓦片、检修排水系统,部分加装川西民居风貌特色屋檐。改造全程尊重农户意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清理,让其从“受益者”变为“参与者”。如今,81家农户房屋告别“旧乱破”,呈现整洁美观新面貌,切实提升了居住幸福感。
金柏村风貌提升是郫都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橱窗”。近年来,郫都区不断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水务部门全域摸排沟渠短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改造提升,同步推进永兴十斗渠整治及秦家庙灌溉系统建设。完成新团路二期道路改造,全线贯通美丽乡村示范廊道。改善提升居住条件,大力推进天然气及部分散居院落自来水入户,加快实施棋田村自来水安装,试点推进白云村、长乐村散居院落天然气入户。全域梳理农村污水现状,完成轴线沿线农房风貌改造,切实提升农民生活便利度与舒适度。聚焦乡村产业和居民需求,建设中还在汉姜、棋广核心区及示范轴线,利用闲置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停车场、旅游驿站、公厕、绿道等配套设施,赋能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运营:浪漫地标激活“美丽经济”
“不用像完成任务一样赶场,就像带全家来度了个假,轻松又浪漫。”在郫都区红光街道汉姜·蝴蝶村“棠悦婚礼堂”完成婚礼仪式的新娘刘鑫感叹道。她和新郎杨家愿是在棠悦婚礼堂首批举办婚礼的新人。近日,“棠悦婚礼堂”正式揭开神秘面纱。这座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浪漫地标,融合古蜀文化底蕴与生态田园风光,以“文旅+婚礼堂”的创新模式,将传统婚礼升级为沉浸式度假体验,为汉姜村“婚恋美丽经济带”注入新活力。
棠悦婚礼堂的核心正是“微度假”理念——将婚礼仪式延伸为24小时全时段度假体验。“我们希望打破婚礼‘赶场子’的疲惫感,让新人及宾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节奏。”婚礼堂业主代表刘粤飞介绍。这里不仅是一场婚礼的场地,更是一个“有仪式感的短途度假目的地”。以婚恋产业为核心,汉姜·蝴蝶村将公共服务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涵盖“住、展、玩、恋、婚、产、乐”七大功能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棠悦婚礼堂、花卉主题酒店、春光里商业街、蜀水文化博览馆、生态研学中心等设施,加速从单一服务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激活“美丽经济”消费链。如今的汉姜·蝴蝶村,处处可见产业融合的鲜活场景。“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蝴蝶村项目打造成为营收过1亿元的全国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样板区。”谈及未来的发展愿景,蝴蝶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郫都区在和美乡村先行片区打造多元消费场景,积极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推进青杠树村核心景区的环境整治、产业植入和项目投运,完善秦家庙村榫卯博物馆产业植入,加速呈现更多“可游可感可餐可住”新场景。积极盘活闲置农房、林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运营,激活乡村多元价值,持续释放乡村运营活力。
“我们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乡村风貌环境显著改善,和美共富基础进一步夯实。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乡村‘治理、产业、建设、运营’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建设。深化环境攻坚,扎实开展‘五清行动‘,培树文明乡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一体推进农田扩面提质、设施配套、科技赋能、主体培育、品牌打造、体系优化,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聚焦主轴环线,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条件与公服配套,塑造宜居风貌。同时育强运营人才,激活多元价值。奋力打造绿色高效田园、舒适宜居乡村。”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玥林 受访者供图
来源:社区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