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万吨→近乎归零!中国大豆“脱钩”美豆,贝森特紧急喊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5:59 2

摘要:就在昨天(2025年10月2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ABC《本周》节目中坦言,中国几乎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让他这个豆农“感同身受”。这话听着有点意思——一位掌管全球最强经济体财政大权的人,居然在镜头前谈起了田间地头的收成。但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前8个月,

美财长贝森特称身为豆农能感受中国拒买大豆之痛

就在昨天(2025年10月2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ABC《本周》节目中坦言,中国几乎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让他这个豆农“感同身受”。这话听着有点意思——一位掌管全球最强经济体财政大权的人,居然在镜头前谈起了田间地头的收成。但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前8个月,中国自美进口大豆仅约320万吨,还不到2020年同期的十分之一。一边是创纪录的丰收,一边是最大买家转身离去——这场“完美风暴”,正实实在在地席卷美国中西部的农田。

贝森特所言并非夸张。2025年美国大豆产量预计达45亿蒲式耳,为近三十年最高水平之一。可自今年5月以来,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持续低迷,7月起几乎归零。与此同时,中国正加速推进进口多元化:2025年1–8月,自巴西进口大豆达5800万吨,同比增长12%;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也较2024年增加了约800万亩。坦白讲,这种转变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的战略调整。

我最近和一位在爱荷华州从事农产品出口的朋友聊过,他说当地不少粮仓已经堆满陈豆,新豆根本无处存放,价格较年初下跌近20%。说白了,供过于求遇上最大客户“断单”,豆农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这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了一整年西瓜,结果老主顾突然说“以后改吃哈密瓜了”,而你的仓库里还堆着去年没卖完的货——那种无力感,外人很难体会。

中国减少美豆采购,表面看是贸易摩擦的余波,实则源于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自2020年起,中国就把“大豆安全”纳入粮食安全的核心议题,明确提出提升自给率的目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扩种大豆和油料”,政策补贴持续加码。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大豆自给率已从2020年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2%。别小看这7个百分点——背后是数千万亩耕地的重新规划,是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更是对供应链安全的重新定义。

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紧张仍未缓解,大豆早已成为非对称博弈的筹码。贝森特虽称“过去两天(10月26–27日)达成实质性谈判框架”,但细节未披露,市场反应相当谨慎。在我看来,即便协议最终落地,中国也不会重回高度依赖美豆的老路。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乃至非洲部分国家,都已成为中国大豆供应链的“备份选项”。这不像临时断供,而是一场缓慢但坚定的“脱钩”——方向已定,节奏可控,但不可逆。

话说回来,贝森特这个“豆农”身份,既是共情的筹码,也是潜在的利益冲突点。他自称上任前已剥离约90%资产,目前仅持约4%——主要是流动性差的农田。这种安排虽符合合规要求,但难消外界疑虑:当财政部长同时是农产品利益相关者,其谈判立场是否真能“中立”?这一点很关键。毕竟,在全球粮食政治日益复杂的今天,政策制定者与产业利益的边界,从来都不是一条清晰的线。

而对普通美国豆农来说,痛苦是实打实的。以伊利诺伊州为例,2025年大豆农场均价已跌至每蒲式耳9.8美元,远低于12美元的盈亏平衡线。这意味着,种得越多,亏得越狠。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价格压力正在从大豆蔓延至玉米、小麦等其他作物——整个农业带的收入预期都在下修。

反观中国消费者,短期影响确实有限。国内食用油和饲料价格波动较小,原因很简单:进口来源分散、储备充足,且国内压榨产能已高度本地化。但长期来看,若全球大豆贸易进一步“阵营化”,供应链成本上升终将传导至终端。到时候,超市货架上的豆油、饲料厂里的豆粕,恐怕都难逃涨价命运。

未来几个月,关键看中美能否将“实质性框架”转化为可执行协议。但即便恢复部分采购,也很难回到2017年年进口3285万吨的峰值。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大豆战略已经变了——从“保供应”转向“保安全”,进口多元化与国内扩种双轨并行,趋势不可逆。这不是情绪化的“脱钩”,而是基于风险控制的理性重构。

对美国农业而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本就是巨大隐患。如今这场“完美风暴”,或许正是倒逼其真正走向全球市场的契机。数据显示,2025年9月,美国对越南、埃及的大豆出口分别增长18%和23%,虽体量尚小,但方向已明。问题在于:新市场能补上中国留下的缺口吗?东南亚和中东的需求增长虽快,但规模、物流和支付能力,短期内难以匹敌中国。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中国彻底不再大量进口美国大豆,美国豆农该靠谁活下去?是继续押注政治谈判,寄望于华盛顿与北京的下一轮握手?还是真正沉下心来,开拓那些语言不通、规则陌生但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这不仅是农业问题,更是战略问题。贝森特作为财长,或许能感受到豆农的痛,但他更需要回答的是:美国农业的未来,究竟该锚定在地缘政治的赌桌上,还是全球市场的多样性里?

在我看来,答案已经写在田野里——风向变了,麦浪的方向,从来不由一个人决定。

来源:聚影阁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