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都在赌“人造太阳”的未来时,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能源革命的“硬门槛”,正攥在我们手里——中国控制着全球80%的钨产量,而这种熔点3422℃的金属,是核聚变装置“唯一能扛住1亿度高温”的材料。
当全球都在赌“人造太阳”的未来时,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能源革命的“硬门槛”,正攥在我们手里——中国控制着全球80%的钨产量,而这种熔点3422℃的金属,是核聚变装置“唯一能扛住1亿度高温”的材料。
现在的情况是:核聚变项目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光伏、军工又在抢钨,加上中国严控开采和出口,这金属的供需逻辑,可能正在重构。
你可能不知道,核聚变装置里的等离子体温度能达到1.5亿℃(是太阳核心的10倍),普通金属靠近就会气化。而钨的熔点是所有金属里最高的,还能抗住高速粒子的“子弹式撞击”——这意味着,它是核聚变装置内壁、偏滤器(相当于“排气口”)的唯一材料。
举个例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要用到100吨以上纯度99.99%的钨;中国“人造太阳”EAST的偏滤器,已经用上了国产钨铜复合材料。更关键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替代材料:钼的熔点不够,铌抗冲击性差,试了一圈,只有钨能“扛伤害”。
现在全球20多个核聚变项目都在推进,一旦商业化,单座反应堆40年寿命要消耗2.9万吨钨——这相当于全球年产能的29%。而中国的优势很直接:不仅有80%的产量,还掌握了高纯度钨的加工技术(比如厦门钨业的化学气相沉积钨涂层,能扛住11.7MW/m²的热冲击)。
别以为钨只靠核聚变“撑场面”,现在它是多赛道的刚需品:
- 光伏:硅片越切越薄(现在能到120微米),钨丝成了“刚需”——它比传统钢丝更细、更耐用,2025年光伏钨丝的渗透率已经从20%飙升到60%,一年要消耗9200吨钨;
- 新能源汽车:高端电机用的钨铜电刷,寿命是普通材料的2倍,特斯拉、比亚迪的高端车型都在加量用,2024年这领域的钨需求涨了45%;
- 军工:穿甲弹、战机发动机叶片都离不开钨合金,2025年全球军工订单里,钨制品的需求涨了42%。
这些需求叠加起来,让钨的“基本面”越来越硬——2025年10月,钨粉价格已经涨到62.75万元/吨,比年初涨了18%;而中国第一批钨矿开采指标同比降了6.45%,出口量更是骤降63%(因为2025年2月起实施了出口管制)。一边是需求猛增,一边是供给收紧,这价格逻辑不用多说。
很多人盯着核聚变的“技术股”,但其实钨是更直接的“铲子股”——不管核聚变进展快慢,材料需求是实打实的。
国内已经有企业在卡位:比如安泰科技是ITER认证的钨板供应商,给EAST供货;厦门钨业不仅有矿,还做光伏钨丝和核聚变部件;章源钨业的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这些企业的逻辑很清晰:从“卖矿石”转向“卖高端材料”,比如光伏钨丝的毛利率能到30%以上,比传统钨制品高了一倍。
当然,也不用急着“上车”——核聚变商业化至少还要15年,而钨的需求是慢慢释放的。但有个趋势很明确:以前它是“工业牙齿”,现在正在变成“能源革命的钥匙”,而中国手里的80%产量,就是这场竞争里的“底牌”。
来源:云端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