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16年投入8000余万元 唐以金倾家守护桂北文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5:09 1

摘要: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静卧于山水绿荫之间,阳光穿过屋瓦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古建筑旁,一位八旬老人正指挥工人铺设地面,不时俯身亲手调试,神情中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他,就是倾尽8000余万元家财,耗时16年,让42座明清古民居重获新生的全州村民唐以金。

唐以金老人和工人一起干活。 记者李忠波 摄

环抱在山水间的思源民俗博物馆。 记者李忠波 摄

唐以金老人在鉴赏古钱币。记者李忠波 摄

唐以金老人在打扫卫生。 记者李忠波 摄

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静卧于山水绿荫之间,阳光穿过屋瓦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古建筑旁,一位八旬老人正指挥工人铺设地面,不时俯身亲手调试,神情中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他,就是倾尽8000余万元家财,耗时16年,让42座明清古民居重获新生的全州村民唐以金。

近日,在全州县枧塘镇珠塘村委白地头村的思源民俗博物馆,记者见到了这位被誉为“古建筑愚公”的老人。虽已年过八旬,但一谈及古建筑,他原本浑浊的双眼便瞬间亮起光芒,脚步稳健地穿梭在座座古宅之间,宛如一位守护城池的老将军,气场十足。

初心如磐:为古建筑“搬家”,守护文化根脉

1944年3月,唐以金出生在全州镇邓家埠村,16岁师从老匠人学习木砖瓦工。后来凭借个人努力考取建筑师证,在灵川县做起房地产生意,逐步积累了财富。生活富裕后的他依旧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心中始终思索着如何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他对古民居建筑和乡土文化情有独钟,尽管后来转行现代建筑,但每当看到古建筑被损毁,就心痛不已。基于这样的文化情怀,唐以金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梦想:建一座展现桂北古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民俗博物馆,守护濒危的桂北文脉。

2009年10月,时年65岁的唐以金从朋友处得知一个消息:全州县永岁乡(今永岁镇)和好铺村一处古建筑因修建铁路面临拆除。他连夜赶回全州,看到那座硬山顶穿斗式结构的古建筑三进四院恢宏大气,雕梁画栋做工精美,更难得的是保存完整,却仍被划入拆除范围。见此情景,唐以金心疼得直跺脚:“文化遗产拆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说什么也得救下来!”

家人劝他一把年纪别乱折腾,他未理会,挨家挨户说服20多户村民,买下即将拆除的古建筑。随后带着工匠测绘、编码、拍照,拆解过程长达40天,大卡车整整运了180多趟,才把上万个构件拉到一处瓦房暂时保管起来。

一年后,他先用自家的地换得白地头村10余亩荒地,后出资买下周围的土地,并投资120万元修通了与外界相连的村级公路。

复建初期,面对满地散乱的构件,他一度无从下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祖宗的东西断了根。

幸而转机出现,唐以金偶然发现古人在构件隐蔽处用朱笔做了标记,“那一刻,就像和老祖宗对上了话”。此后,他跟着工匠爬梯上梁,一砖一瓦亲自校准砌筑,丝毫不敢马虎。

从此,他踏遍周边村寨寻访濒危古建,不仅花光毕生积蓄,还动用了儿女的存款。令人感动的是,家人从最初的反对逐渐转为全力支持,村民们也从不理解变为由衷敬佩——曾有人悄悄拿走建筑构件,见到古宅完美复原后,又主动将构件送了回来。

匠心筑梦:收藏“老物件”,留存生活记忆

随着一座座古宅拔地而起,唐以金意识到,没有生活气息的建筑只能算是精致的“空壳”。于是,他的守护之路有了新的方向:既要保护好古建筑,也要留存好老物件,为这些古宅填充“灵魂”。

“现在的孩子没见过犁耙、纺车,时间久了,就会忘记祖辈是怎么生活的。”为了收集这些物件,他不分寒暑地奔波在乡间。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在办公室里,他指着一件古旧器物笑问,随后揭晓答案:一件他花几百块钱买回的古代蒙古头盔。

“这些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不能让年轻人忘了根。”他指着一块从灵川县一户农家发现收回的清雍正年间“武魁”牌匾这样说道。每一件收回的老物件,他都亲手擦拭灰尘、粘贴标签、分类归置,视若珍宝。

16年来,他的足迹以桂林为中心,辐射至湖南等周边省市。他如一位文化拾荒者,孜孜不倦地收集着承载祖辈生活印记的各类民俗文物。这些充满温度的收藏,与那些“复活”的古宅一起,共同构成了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博物馆群。

“购买土地、征集民俗文物、复建民俗博物馆、修建仿古建筑……”唐以金介绍,这座博物馆规划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这些年,他倾注全部心血,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终于建成了这座博物馆。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其中包含20座明清古民居,以及22座仿古建筑,涵盖民俗陈列馆、古戏台等,共同构成了集中展示桂北古建筑精品的群落。馆内还珍藏着2.8万余件民俗物品与6万多枚古钱币。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建设时没有任何现成图纸,全靠他数十年积累的建筑经验亲手规划而成。

2017年,博物馆正式挂牌“思源”,取“饮水思源”之意。“要记住古人的智慧,不能丢了根本。”唐以金说。广西博物馆的专家曾专程前来考察,考察后赞叹“其中一些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份认可,无疑是对他16年坚守的最大肯定。彼时,他还许下宏愿:未来再修复58座古民居,凑齐100座,最终无偿捐给国家。尽管这个心愿因年岁渐长而变得艰巨,但他仍未放弃。

恒心守脉:让古建筑“活”起来后的坚守与期盼

思源民俗博物馆建成后,唐以金主动对接广西建筑工匠学院、南宁学院等院校,将博物馆打造成校外实训基地。他整理数十年的木砖瓦工经验,编印成教材,手把手教学生辨识构件、掌握榫卯技巧。因此还被聘为南宁学院荣誉教授,系统传授古建修复技艺。多年来,他坚持博物馆免费开放并亲自讲解,创办孔子学堂弘扬传统文化,累计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传承之路未歇,身体却先亮了红灯。2024年5月,唐以金连续两次突发脑血栓,虽经抢救恢复,但身体大不如前。在简陋卧室里,堆着他后续治疗需服用的各种药。唐以金老伴说,他吃药时常自言自语:“我这身体零件,要是能像老房子维修只用换个榫头就好了。”

这份执着打动了全州县融媒体中心退休干部唐国辉,他召集4名老年大学学员组建志愿者团队。这支由退休干部、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组成的队伍,义务为2.8万余件民俗物品分类建档,布置成13个主题陈列馆,让散落的生活记忆重归有序。现在这支队伍已扩至9人。

尽管有志愿者的热心帮助,但博物馆长期的运营压力,依然像一块巨石压在唐以金心头。毕生积蓄耗尽后,面对场馆修缮、文物维护及水电等刚性支出,博物馆难以为继。今年6月18日起,博物馆开始收取讲解费:成人20元、学生及儿童10元、10人以上团体200元,军人、70岁以上老人及残疾人免费。“所有收入都用于讲解员薪酬、场馆维护和文物保护。即便采取了每人20元讲解费的权宜之计,但对于庞大的运营开销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唐以金话语中透着无奈。

“我已经满81岁,吃82岁的饭了,就怕时间不够用,还有好多古建没修,好多技艺没传。”唐以金心中仍有牵挂。他对未来有三大期许:一是将博物馆无偿捐给国家,且明确禁止出售;二是希望专业机构评估藏品,让其历史价值得到认可;三是盼获合理补助,偿还债务之余解决他和老伴的养老问题。“相关部门和机构已开始关注到我的情况,并前来考察调研,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继2020年获评“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后,今年9月唐以金又荣获“中国网事·感动2025”前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称号。这些国家级的荣誉,背后是唐以金16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这些荣誉,既是对他个人贡献的极大肯定,也为他实现将博物馆捐给国家的夙愿铺就了道路。

凝望着这片青砖黛瓦,唐以金的目光仿佛穿越了16年的风雨。从抢救第一座古建筑的“初心”,到收藏万千物件的“匠心”,再到守护文脉的“恒心”,他将守护文明的使命,化为了一座座触手可及的建筑。当下,他已跑完了作为“第一棒”的路程,正期待着更多力量的汇聚,让这场文化的接力,一棒一棒,在山水间永不停歇地传承下去。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