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朋友圈还亮着,隔壁的灯也没灭,你以为城市不眠,是浪漫的象征,其实是现代人健康的警报声。每一个刷着短视频、翻着手机、盯着天花板发呆的夜晚,都是在透支生命的“利息”。
凌晨两点,朋友圈还亮着,隔壁的灯也没灭,你以为城市不眠,是浪漫的象征,其实是现代人健康的警报声。每一个刷着短视频、翻着手机、盯着天花板发呆的夜晚,都是在透支生命的“利息”。
失眠,不再是个别人的困扰,而是许多成年人“默认开启”的生活模式。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率已超过38%,也就是说,每3个人中几乎就有1个晚上睡不好觉。表面上是失眠,实质上是生活方式的混乱在反噬我们。
医生在多年临床接诊中发现,失眠者往往集中体现出5个共性。这些共性不是偶然,而是被一再验证的典型特征。
第一种共性:大脑过载,白天太“忙”,夜里停不下来
现代人对“效率”的迷恋,已经渗透到每个细胞。白天用尽力气拼工作,晚上却让大脑“自动续航”,回忆白天的对话、焦虑未完成的任务、模拟明天的场景。
研究显示,2022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指出,大脑皮层在高强度认知活动后,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就会在入睡时持续活跃,导致入睡延迟和易醒现象。
**那些白天看似高效的人,往往在夜晚付出代价。**你以为你在完成更多,其实只是给大脑设了个“夜班”。
第二种共性:情绪积压,“情绪内耗型失眠”悄然蔓延
不少失眠者并非纯粹身体问题,而是被情绪层层包裹。2021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布的调查指出,焦虑、抑郁与失眠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影响。
中年职场人小李,白天被客户刁难,晚上在脑海里复盘对话一百遍,甚至想象自己如何“反击”。这种无休止的自责与内耗,是最典型的情绪型失眠温床。
情绪不排解,就像一根绷紧的弓弦,夜深人静时,最容易“弹断”。
第三种共性:作息混乱,昼夜节律被打乱
很多人习惯“晚睡晚起”,自诩“夜猫子体质”。但生物钟从来不按意愿运行,它遵循的是昼夜节律,也叫“昼夜生理节律”,是人体对光照变化产生的生理应答。
2020年《中华神经科杂志》指出,长期熬夜会扰乱褪黑素分泌(褪黑素是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使人难以入睡、睡眠浅、清晨醒得早。
**“夜猫子”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对身体节律的长期压榨。**更讽刺的是,那些熬夜追剧、刷手机的人,常常在白天抱怨自己“脑子不清醒”。
第四种共性:过度依赖电子屏幕,蓝光让大脑“误判白天”
手机、电脑、电视,这些屏幕释放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天还亮着”,从而延迟入睡。
2019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指出,临睡前使用电子产品超过30分钟者,失眠率显著高于不使用者。而很多人手机一拿就是几个小时,还美其名曰“放松”。
实际上,你不是放松,而是在用蓝光“点亮”大脑。越刷越精神,越精神越睡不着,这是自我欺骗,却极为普遍的行为模式。
第五种共性:身体机能老化,忽视了“年龄也是睡眠的变量”
年龄增长后,人体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中老年人,深睡眠比例下降,容易惊醒、难以再次入睡。
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在2021年对全国多地进行调研发现,50岁以上人群的睡眠时间平均比青年人少1.5小时,而对失眠的忍耐性却更高,很多人将其视为“正常衰老”。但睡不好不是年龄的宿命,而是健康警讯。
失眠,是一个放大镜,照出我们的生活漏洞。
作家鲁迅曾说:“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是因为我从未好好活着。”这句话听起来刺耳,却精准地描述了很多现代人的夜晚。
现实中也有不少警醒案例。2022年,南京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一名35岁员工猝死在工位,事后调查发现其长期熬夜失眠、饮食紊乱,身体早已亮起红灯,而他却自信“年轻扛得住”。
“扛得住”三个字,是许多失眠者对身体最大的误解。睡眠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身体修复的核心过程。睡不好,等于白天活得不完整。
研究显示,长期失眠者患高血压、糖尿病、认知障碍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指出,失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明确关联,每晚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者,冠心病风险提高42%。
那些看似无害的夜晚,正在悄悄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但与其恐慌,不如诚实面对问题根源。失眠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对失眠的**“无动于衷”**。手机可以关,心事可以写下,节奏可以放慢,但前提是你愿意开始改变。我们总说“明天再调整”,却忘了“今晚睡不着”才是真实的当下。
健康,从来不等人。生活不是靠熬,而是靠恢复。
真正的自由,不是熬夜不睡,而是能睡就睡、说睡就睡。
让身体拥有一个安稳的夜晚,是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
而这个改变,不需要你“顿悟”,只需要你今晚早点关掉手机,给自己一个不被打扰的夜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红. 失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35(4): 287-291.
[2]王磊. 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7): 1051-1056.
[3]张敏. 电子设备使用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2, 31(2): 134-138.
来源:包医生谈健康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