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文姬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蔡文姬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音乐和书法才能。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创作,其作品充满深刻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在音乐方面,蔡文姬自幼就有着卓越的音乐才能,能听音辨弦,让父亲蔡
蔡文姬的《悲愤诗》中流露出的家国情怀与个人遭遇的悲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卓文君的勇敢追求真爱,与司马相如的传奇爱情,展现了古代女性在爱情面前的坚韧与执着;
李清照的诗词才情,更是让人感叹她的才情横溢与命运多舛。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她们用自己的才华与美貌,为历史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01
蔡文姬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书法家。
蔡文姬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蔡文姬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音乐和书法才能。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创作,其作品充满深刻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在音乐方面,蔡文姬自幼就有着卓越的音乐才能,能听音辨弦,让父亲蔡邕大为惊叹。在书法上,蔡文姬真草俱佳,尤擅隶书和草书,书法造诣精深,笔法得于其父,其书法下传钟繇,钟繇传卫夫人,卫夫人又传王羲之。
蔡文姬虽然有着惊世才学,无奈身处乱世,命运多舛。早年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无子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育两个孩子。后曹操统一北方,念与蔡邕的旧情,见蔡邕没有子嗣,花重金从南匈奴那里将蔡文姬赎回来,并将她嫁给董祀。 蔡文姬在匈奴的十二年里,她顽强地生存着,不断学习,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回归故乡后,在曹操的资助下,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整理恢复了大量因战火而散失的典籍,这一壮举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卓越的贡献。
蔡文姬,其代表作《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倾诉了自己在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和思乡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心弦。《胡笳十八拍》也相传为她所作,以感人的曲调反映了她的悲惨遭遇和对故乡的思念。
蔡文姬创作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命运多舛的她,历经丧夫、丧父、被掳等重重磨难,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用自己的才情、坚韧和执着,书写了一段不朽的历史。
《悲愤诗》节选
蔡文姬〔东汉〕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每当有客人从外地到来,听到后我很是欣慰,急忙忙迎上前打听家乡的消息,却被告知说不是乡人邻里。想不到徼幸能满足平时的心愿,很庆幸亲人能来把自己接回家去。难得自己有幸可以解脱回去,可面对的是抛弃儿子的诀别。天性中母子心连着心,心想着分别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遇,从今后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亡,我们母子将永远的天各一方,我怎么能忍心与儿子辞别。
02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等,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个人情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她还著有《词论》,对词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一、才情初绽。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少女时期的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生动地描绘了她在溪边嬉戏、沉醉于自然的场景,体现出她内心的自由与纯真。
二、情路坎坷
1101 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连理,二人门当户对,才情相当。他们一同收集金石文物,钻研古籍书画,赌书泼茶,志趣相投,可谓神仙眷侣。然而,新旧党争的激烈纷争,使两家遭受牵连,李清照被迫与赵明诚分离,经历了诸多波折与痛苦。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中的相思与哀愁,如泣如诉,深刻地展现了她在动荡岁月中的情感煎熬。
三、国破家亡
1127 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赵明诚在南下途中染病离世,只留下李清照在战火纷飞中独自面对一切。她带着多年收藏的珍贵文物,在逃亡路上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此时的她,身心俱疲,却依然坚强地用诗词抒发着内心的悲愤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夏日绝句》慷慨激昂,尽显她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精神。
四、再嫁风波。
1132 年,她抵达杭州,孤苦无依。此时,张汝舟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短暂的慰藉,却没想到这竟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婚后,张汝舟露出真面目,对李清照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原来他只是觊觎李清照手中所剩无几的文物。 李清照毅然决定状告张汝舟,要求离婚。在那个封建时代,妻告夫需被判入狱,但她毫不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亲友的帮助,最终成功摆脱了这段痛苦的婚姻。
五、孤寂终老
晚年,李清照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大约在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怀着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病逝,年约七十二岁。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她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用文字承载着灵魂的重量。 在历史的舞台上,她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成为了千古第一才女,永远被后人铭记。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伊世珍《琅媛记》中说:"易安结离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人从视觉、嗅觉、触觉各个角度描写深秋景物,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感受,并运用比喻象征,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表现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且更妙之处在于表现出夫妻间心心相印的双向相思,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尤其尾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堪称千古绝唱。
03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代女官、诗人、皇妃。 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婉儿, 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其诗歌作品风格华丽,多为应制之作,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她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参与了许多宫廷事务。
上官婉儿:大唐专职女秘书,李唐皇室的巾帼宰相,结局令人惋惜。
从出身名门到没落奴婢,从没落婢女到才人。
从才人到皇妃,从皇妃到巾帼宰相,从武则天助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到名垂青史的女诗人,上官婉儿凭借的是才华,依靠的是智慧,倚仗的是权贵。
说她是天选之女毫不为过:
宰相祖父和大官父亲都因一纸废武则天的诏书而招来杀身之祸,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就跟随母亲沦为奴仆,生存环境虽然艰苦,但母亲从未放弃对婉儿的培养,十四岁那年,武则天听说宫中有一位才华惊人的婢女,于是被召见,当场出题考问,上官婉儿的文章深得武则天的赞赏,文笔非同寻常,就留在了她的身边帮忙草拟诏书。
流水的皇权更迭,铁打的上官婉儿
因武则天的赞赏,成为重臣掌政权
中宗复辟拜昭容,其母为沛国夫人
祖父之案被平反,得公主韦后信任
宫中作诗亦评诗,宫外结交文墨客
唐隆政变遭腰斩,太平公主为其哀
文学方面
上官婉儿凭借一己之力,影响了一代文风,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也许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上官婉儿已然会走上,上官家族之路,她把一生奉献给了整个朝堂,参与朝政就是会走上一条不归之路生死只在一念之间,为家族平反,改变自己和母亲的身份,政绩斐然,文学成就颇高,若不是遇上唐玄宗,她依然能够活跃在朝堂之上,握政权在手掌之间。
历史评价
《旧唐书》:婉儿在孕时,其母梦人遗己大秤,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及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
千古名句:
红颜弹指逝,芳华不再回。
梦中花落尽,人间月正圆。
风吹柳絮舞,雨打芭蕉声。
春风吹绿柳,秋月照红衣。
山水画中游,花鸟诗中鸣。
绿水青山间,白云红叶间。
春雨如丝织,秋风似刀剪。
花开花落尽,人生何其短。
04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班昭是文史家班彪之女,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为妻,早年守寡,博学高才。其兄班固去世后,汉和帝赏识其才华,令其续写《汉书》,又担任皇后和妃嫔们的教师,被尊称为“曹大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收徒授业的女教师。当时每逢世界各国进贡珍贵稀奇之物,汉和帝就让班昭作赋纪念,如《大雀赋》等。
元兴元年(105年),邓太后临朝后,班昭参与政事。因她出入宫廷劳苦,特封她的儿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相。
永初四年(110年)十月,班昭为了让女儿们学到姑祖母班婕妤的优秀品德,便以班婕妤为典范创作《女诫》,至永初六年(112年)著成。
永初七年(113年)邓太后将班昭母子徙往长垣,有观点认为此举对班昭则意味着变相流放。
永宁元年(120年),班昭亡故,年70余岁。 班昭的成就,凸显在治史上,曾独立完成《汉书》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作为女性,这个成就堪为震古烁今。
另外,她也善于赋颂,有《东征赋》、《女诫》等作品传世。 但《女诫》是基于封建社会产生的对宫廷女子的规训,(班昭常出入宫中,历经多位帝王,看过后妃的权利斗争导致的朝政腐败和外戚专政,应该是为了教育宫廷女性,为了规范她们的行为。)总结了女子在封建时期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对后来的封建社会的女性影响甚深,实实在在地禁锢了女性思想和地位,随着世家大族对其的推崇,导致了《女诫》的广泛流传,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被政治化、神学化,最终成为封建统治压迫女性的工具。
《女诫》七篇言简意赅,针对女性在传统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特点,教导妇女以谦敬守礼、贵柔处顺的方式立身处世。按照班昭在序言中的说法,此书是为了教导自己的女儿而创作的,希望她们出嫁之后能谨言慎行,免遭耻辱。班昭以女性的身份,首倡基于儒家立场的女教思想,开启了后世女性创作同类作品的风气。这些由女性编撰的著作作为传统社会女子教育的教材读物,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对千余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其观点存在时代局限性,然其所提倡的“卑弱”“谦顺”“执勤”等德行在过去帮助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以退为进,安身立命,同时对于现代读者在和顺夫妻关系、构建和谐家庭方面也能起到正面的启发作用。
《女诫》共分为七章,分别是: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 后世不少人认为,《夫妇》篇中最核心的一句是“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用现代语释意,男人如果不征服女人,那就没有面子;而女人如果不接受男人的征服,那就是大逆不道。
《妇行》篇中最核心的一句是“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 用现代语释意,就是女人不要在男人面前逞强好胜,普遍认为这句话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根据。
《专心》篇里最核心的一句是“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用现代语释意,男人如果死了老婆,可以光明正大地再娶;而女人如果死了丈夫,就必须终生守寡,否则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北宋理学家程颐“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句话就是从班昭这里引申而来的。 班昭在《女诫》序言中说明写此书的目的,是担心待字闺中的女儿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不懂得妇德礼仪,出嫁后会辱没宗族,丢夫家的脸。从班昭的经历来看,她婚后只生育了一个儿子,丈夫去世后一直守寡,所谓为待字闺中的女儿而作,显然是一种假托,就如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有托词一般。 据史载,
《女诫》成书后,一时洛阳纸贵,京城世家争相传抄,把其作为家庭女子教育的范本。作为女性教育教材鼻祖的《女诫》,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按后世历代人的话说,充斥着“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观念。 对班昭的评价,笔者从史料来看,《女诫》一书面世之前是正面的,之后是毁誉参半的。毁就毁在责其晚节不保,写出《女诫》一书,成了男人压迫女人的“帮凶”。
联想到自汉高祖刘邦朝开始,两汉后宫因权力斗争使得朝政腐败、外戚专权导致国家衰落的事频发,笔者估摸班昭写此书的真正目的,主要是对宫廷女性进行“无位而有道”的教育,使之稳定政局,有利于国家重振朝纲。 可叹班昭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被后世历代统治者巧妙地歪曲利用,列为各类女书之首,使其政治化、神圣化了。
坦率地说这并非班昭的本意,因为班昭对“教男不教女”的传统教育体制提出过明确的抗议:“独不可依此以为则矣”。从某种角度说,她还是追求男女平等的先驱耶。
05
薛涛
薛涛(?—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称“女校书”,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薛涛幼年时,因父亲薛郧[yún]官职调动,跟随父亲入蜀,后来便一直留在蜀中。薛涛聪敏善辩,能写诗,知晓声律,名动一时。父亲去世后,与母亲相依为命。
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薛涛受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召令,入了乐籍。后因得罪韦皋被罚往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被召回后便脱离了乐籍。脱籍后的薛涛仍出入幕府,历经十一届剑南西川节度使,史料记载与薛涛有唱和往来的节度使有韦皋、高崇文、武元衡、王播、段文昌、李德裕六人。
此外,与薛涛往来酬唱的文人名士有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王建、张籍、张祜等二十人。暮年时期,薛涛搬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身着女冠服,建吟诗楼,悠闲度日,约卒于大和六年(832年)。
薛涛一生创作经历丰富,曾有《锦江集》五卷,500首诗歌,可惜大部分诗作在流传中散佚。《全唐诗》中收录薛涛诗歌88首,另有《续父井梧吟》残句1句。近代张蓬舟《薛涛诗笺》中收录薛涛诗歌共91首。薛涛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薛涛不仅诗名远扬,她自制的一款尺幅较小的彩色诗笺,亦享誉千载,被人们称为“薛涛笺”。
2020年,薛涛成为继武则天之后第二位入选“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女性历史名人。
春望词四首·其一
唐 · 薛涛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赏析
《春望词四首》是一组语言浅近、委婉入情、情感流放自然、渴求爱情的小诗。 其一这是一首爱情诗。写思妇渴望与久别丈夫团聚的相思。写清新自然,明白如话,语不浓而情浓,辞不深而意深。花开花落,最惹思妇青春易逝之哀怨,令人不胜低回与哀婉。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于幕府多有交往,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裴度诸辈,与她时有唱和。据说薛涛曾与诗人元稹有过一段情感经历,两人在蜀地共度了一年美好时光,最终却没有结果。元稹去了扬州后,曾寄诗给薛涛,表达思念之情,但后来还是中断了这份感情。论者或认为正是在元稹离开成都时,薛涛写下了这首《送友人》。
每一次与友人分别,都如同薛涛诗中所说:离别后,梦中无寻,如关塞般遥远。
即使山长水远,也阻挡不了浓浓思念;即使相聚实难,依旧把你放在心间。
最动人的情感就是即使不会朝暮相见,依旧能在灵魂深处与你相偎。
生命中总有一个人,踏千山万水向你走来,即使只是路过,也留下美好的回忆,让人每每想起,心中便温暖不已。
一程山水一程梦,一段时光一段缘。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